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文章收集了225份样本数据,经过变量测量模型的信度与效度之后,再运用路径分析进行参数估计.研究结果显示整合科技接受模型具有较高的解释力。
论文关键词:移动支付;消费者意愿;科技接受模型;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
手机除了通讯功能外,还有移动商务、移动支付等附加的应用服务。移动支付业务不仅可突破传统支付服务的地域性及时间性限制.更能突破网络的移动性限制.将成为移动支付业者和商家获利的策略性武器之一。然而,目前移动支付的使用率仍然偏低,因此,如何有效推动移动支付业务成为实务界与学术界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结合移动支付的特点对科技接受模型进行了改进.在此基础上构造出整合科技接受模型:进一步使用整合科技接受模型探讨影响消费者移动支付使用意愿的因素,以期为移动支付业者提供参考。
1信息科技接受相关研究
在信息领域,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探讨了影响个人采用新兴信息科技的因素。研究重点主要在于了解使用者采用信息系统的意图,认为人的行为受意图的影响,有意图才有行为。使用者意图理论的焦点在于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使用者的使用意图。研究信息科技采用的理论视角主要包括:理性行为理论(TheoryofReasonedAction,TRA)、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以及科技接受模型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TAM)等。理性行为理论由Fishbein及Ajzen(1975.1980,1985)共同发展出来,理性行为理论主张:人是“理性”的个体,当行为本身是有意志的且自愿的.则该行为会受到态度与主观规范的共同影。因此,在决定是否采用某项行为之前.理性人会先考虑它们的“行动”。
计划行为理论由Ajzen(1985)提出,是根据理性行为理论发展而来的。理性行为理论假设行为的发生都能由个人意志所控制,将理性行为理论应用在不完全受到意志控制的行为时,其预测和解释能力显著降低。鉴于此,Ajzen(1985)以理性行为理论为基础,加入知觉行为控制,形成计划行为理论。根据Aizen的计划行为理论,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由他的“行为意图”来解释.而“行为意图”受到态度、主观行为准则及知觉行为控制三个因素的共同影响。
Davis(1986,1989)以TRA为基础.探讨认知情感与科技使用的关系.发展出科技接受模型。TAM主要用来了解外部因子对使用者内部的信念、态度与意图的影响,进而了解影响科技使用的情形。该理论主张使用者接受信息科技是以使用者的知觉作为基础,即使用某项科技的意愿主要受到知觉易用性及知觉有用性的影响。
过去研究中,有关知觉有用性、使用态度、使用意图与使用行为间的关系一直争论不休。Adams等(1992)、Straub等(1995)提出TAM修正版,将行为意图从TAM中删除,并获得研究结果的支持。
2对科技接受模型的改进
直接采用传统的科技接受模型来解释新兴信息科技的使用可能要很小心,尤其在解释移动支付的使用时。因为移动支付与传统组织内信息系统在特性上有很大不同,而且移动支付的目标顾客群与传统组织内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在特征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传统的科技接受模型变量(即知觉有用性、知觉易用性)可能无法完全解释消费者对于移动支付的使用意愿.有必要寻找更具解释力的额外变量。
移动支付在推广时,必须备有完善的身份鉴别方式及交易安全控制措施.才能吸引用户放心地使用移动电话来进行交易。由于移动支付是顾客利用无线通讯设备、无线通讯网络与其它通讯网路的连结.以完成数据流通并实现支付功能的,开放性网络安全上的脆弱性,再加上交易服务项目多属于个人财物金钱上的往来,使得信息传送过程中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基于此,在探讨消费者对于移动支付的使用行为时.必须了解移动支付使用者的知觉风险对其使用行为的影响结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