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第二,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情感交往是学校德育的枢纽。伦理知识总是出现于人的具体实践中,即人只有在道德交往的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和运用。道德本身便是应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为了维系人与人的关系而存在的。自古以来,情义无价是我们永恒的道德篇言。但由于近代工具主义理性的泛滥,拜金主义思潮的席卷全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链条逐渐被物质金钱所取代,从而导致社会道德的失范。学校在这种大环境影响之下,亦步亦趋,从而出现了学校德育危机。为此,我们必须致力于师生及生生之间情感交往建设,营造理解、宽容、尊重的交往环境。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去创造氛围,与他们多进行情感交流,建立起平等、民主、亲切的师生关系,从而有利于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
第三,受教育者情感经验的积累是学校德育的前提。叶澜教授认为人的早期的联系感、安全感、依恋感、秩序感等等,是人的德性成长最主要的起始性的情感机制。正是由于这些情感机制的支撑,人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能力才会不断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学生情感经验积累的引导。首先是安全感、信任感,在此基础上才是价值上的认同感、共通感,最后是敬仰、敬慕和一种追求高尚的情感,这同个体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一致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三、网络道德教育
学校德育的开展及其效果离不开其存在的外部环境,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学校德育必须做出相应调适,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中能促进学校德育实施的有利因素,同时尽力消除不利因素。如今网络已逐渐走进学校和家庭,将成为人生存的另一个空间,“就像先辈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应付马匹或汽车的世界一样,我们也必须从现在就帮助我们的孩子躲避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危机,使他们成为高效率、有成就的电脑化世界的公民。”面对网络提供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学校必须做出积极的反应。
第一,教会选择。面对多元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并存的网络环境,如何教会选择是我们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首先,培养批判性思维。传统德育把那些预定好的东西强加给人,不仅不能产生思想,反而扼杀了德性的发展,因为它们缺乏人性所需要的自由探究、审慎思考和理性的观念。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多元道德价值观并存,价值观念冲突不可避免。个体必须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各种道德和价值观,根据所处的文化背景来作出自己的选择。其次,教育要正确引导。我们强调教会学生选择,并不是倡导相对主义价值观,而是在教师价值引导下,自主地作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