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与小学衔接教育的认识与探讨(3)
2017-11-18 03:10
导读: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拓展课等内容。从学生身心特点角度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和 学前教育 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
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拓展课等内容。从学生身心特点角度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和
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及东南沿海地区学龄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普遍呈现提前和早熟趋势。对进入少年初期的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继续留在儿童化特点较强的小学环境接受教育已不适合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很多校都是实行四年制初中教育,他们近年来的初中教育改革的经验,也许能为开设“初中预备班”教学提供了学习借鉴的蓝本。相信如有条件在这方面积极探索,是可以为中小学衔接教学寻求到更合理的发展途径,从而促进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个性特长等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当然我们不能照搬上海模式,我们可以利用小学毕业的假期到初中报到之前 开办有针对性的衔接班,这也不失为一种折中方案。
如果“衔接教育”能真正围绕优化学生的学习结构,探索出语数外等学科小学与初中知识点衔接的简单渗透层次、整合层次、创新思维层次,并辅以一定范围的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既拓宽知识的横纵向迁移,也使各学科有机地衔接在一起,就会大大提高知识的迁移性与运用的灵活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更精彩。
如果“衔接教育”坚持时空的开放性,积极引导学生走入社会,走进大自然,开设感受自然、修养品德、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为主题的“成人”的教育活动,学生的主动性就会被充分体现,并逐渐铸就其人格魅力。
如果“衔接教育”能遵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就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旺盛的学习兴趣,甚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