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存在的问题探讨(1)(2)

2017-11-18 05:08
导读:目前,从编写机构看,信息技术教材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由国家、各省教育机构组织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权威性,但由于要考虑到大


  目前,从编写机构看,信息技术教材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由国家、各省教育机构组织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权威性,但由于要考虑到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状况与设备配置,往往针对性不够强,很难完全适应各校的具体要求。二是各地、各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发的教材。这样的教材基本能适应当地教与学的实际需求,但是很难保证编写质量以及总体培养目标的落实,而且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难以控制和规范,不利于该课程的整体发展。笔者认为,要在保证总体培养目标和教材质量的前提下,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可以采用协作互补的开发模式,由国家或各省的教育机构与地方教研部门共同协作来进行教材的研究、开发与试验。这样做,不仅可以组织跨区域的一流编写队伍,还可以充分调动地方教研人员的积极性,共同研究与实验。我们在过去几年中,先后在南京、深圳、内蒙古等地进行了这种协作开发模式的探索与尝试,不仅推出了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地方教材,还推动了地方信息技术教研工作的开展,培养了一批教研骨干,为教材实验后的师资培训、教学研讨与指导铺平道路,也为进一步组织条件均衡的跨区域合作开发奠定了基础。

  二、教材评价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选用存在地方保护主义

  为规范起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教材评价与审查准用制度,在教材的立项、编写、推广、使用等方面建立了管理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材质量的提高。其中,通过教材审定委员会对送审教材进行封闭式的“审查”,以是否“通过”为选用的基本条件,是目前采用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目前缺乏科学、规范、成熟的信息技术教材评价标准,仍有一些不合格的教材通过审查并流向市场。为确保教材的开发、推广、选用做到公平、公正,应尽快研究确立科学的信息技术教材评价标准,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以保证标准和制度的落实。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在教材选用体制上,由于利益驱动,有些地区通过下达行政命令、统一考试等手段,强行推广本地区编写的信息技术教材,限制其他教材进入,在教材“多样化”的幌子下大搞地方保护主义,导致许多优秀的信息技术教材不能正常推广和使用,出现了地方上的“小一统”,其危害不可低估。因此,要实现信息技术教材的合理选用,就必须打破地区封锁,为优质教材打开流通渠道。

  三、教材修订周期过长,推广使用不够及时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一日千里,在该领域不断涌现新技术、新观点、新理论,这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需要不断更新、发展现有的教学内容、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说信息技术课程是各学科中内容最新、发展最快的一门课程。这无形中对信息技术教材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及时修订更新,基本上必须每年小修订,三年大更新。也就是说,一套信息技术教材的生命周期往往是两三年。然而,很多教材编写完成后,作者队伍就解散了,根本谈不上跟踪和研究、修订和更新,更谈不上师资培训、配套资源服务等,导致一些过时陈旧的内容仍然出现在教材中,不能适应学校的教学需要,给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造成极大的困难。

  鉴于信息技术教材极强的时效性,编写出版后,要及时推广使用,否则就会过时。目前,由于各地的教材选用机制仍然是多年来适用于其他学科教材的机制,导致信息技术教材从出版到选用,往往需要至少一年左右的时间。今年出版的教材,往往要等到一年甚至两年后才能进入教材选用目录,严重地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此,需要有关部门积极应对,采取相应的措施和保障,建立相应的“绿色通道”,缩短信息技术教材从出版到选用的周期,使编写完成的合格教材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学生手中。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四、教材编排的零起点与模块化,导致教学内容很难体现螺旋上升

  教育部2000年颁布《指导纲要》时,考虑到当时全国大多数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师资队伍、设备投资、学生基础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提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零起点方案。为此,很多信息技术教材都采用了零起点方案,即在小学、初中,甚至高中都从零开始讲授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的内容,初中要学,甚至高中还要学,造成了大量的知识重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指导纲要》已不能适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各地出现了许多自我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从而出现教材目标定位、内容选择多样化的格局,《指导纲要》的指导作用已经形同虚设。
上一篇:论课程实施中的七大关系(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