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本科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改革探
2017-11-19 05:14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合并本科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改革探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针对合并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现状
摘要针对合并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现状,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分析现状,探索有效可行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任务驱动教学改革
AbstractAimingatcurrentsituationofComputerCultureBasiscoursesfornon-computermajorinmergedcollege,Basedonanalaysisonsuchaspectsasteachingcontent,teachingmodeandteachingmethods,someeffectiveandpracticablereformproposalsareputforward.
KeyWordsComputerCultureBasiscoursestask-drivingteachingreforming
飞速发展的
计算机技术和日益普及的计算机应用,使得高校的计算机教育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合并本科院校,面临的情况就更加复杂,以我校为例,和洛阳大学合并为洛阳理工学院之前,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专业开设的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而专科专业开设的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计划和授课内容各自不同,随着更多的专业走向本科层次,合并本科院校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等方面分析现状,充分考虑合并子院校的资源优势,提出有效可行的改革方案。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应该是大学生深层次理解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入门教育,可以说是大学生打开信息社会的一把钥匙,因此很多高校把《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但是有些高校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并不明确。目的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什么要学?”,二是“学什么?”。很多高校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两个间题,特别是如何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为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以及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打下夯实的基础。这个阶段的计算机教育不同于中小学生简单认识了解计算机的初级阶段,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标应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在课程设置、大纲制定、授课计划、教学内容等环节安排上应针对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不同的要求程度,对各专业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2]。对所有专业学生在教授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如文字录入速度、软件应用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外,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比如说中文相关专业学生应具备较好的文字编辑和文档处理能力;财会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好的数据处理能力等。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内容其难度和深度完全不同于计算机专业教学,因此确定教学内容必然要考虑到基础性的问题,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而且要重视计算机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当今社会各方面和计算机有着密不可分关系的实际,还应考虑到信息安全问题和计算机文化道德问题,要不断地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信息反映到教学中来。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一般都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文化概论、操作系统、计算机软硬件知识、office系列软件、foxpro、计算机网络与IE浏览器的使用、Frontpage、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等,涉及的内容很广泛,知识点的讲解基本上都注重了基础性和全面性,但几乎很少涉及计算机安全和计算机文化道德的内容,整体内容更新得不快,没有与应用主流保持一致,比如说有些教材甚至保留DOS操作系统,常用软件工具版本低等,很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在教学内容中,不仅要增加计算机信息安全和计算机文化道德方面的内容,而且应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将教学重点有所偏移,如EXCEL电子表格相关内容对于经济管理相关专业来说是重点,但对与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不作为的学习重点。同时还应加大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部分的内容,加强学生应用多媒体和网络通信能力以及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另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项实用性极强的技能课,这种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大量实际操作基础之上的,因此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比应从以前的1:1提高到1:1.5甚至是1:2,才能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