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困境分析(1)(2)
2017-12-06 01:31
导读:教育教学资源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势、构建网上学习环境的重要条件。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
教育教学资源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势、构建网上学习环境的重要条件。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开发了一批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素材库和社会急需的网络课程与教学课件。但是,教育资源建设仍存在瓶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资源库的整合问题。目前的教育应用软件往往从单一学科、单一功能角度进行设计,各学科、各功能之间不能相互结合,导致操作困难以及资源互不兼容。其二是资源的可用性问题。目前大部分厂商仍将目光放在 “收集更多资源”上,将数据容量大作为卖点,资源内容与教学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造成资源的可用性不强。其三是资源的更新问题。由于目前的教育应用软件采用固化的方式,当教学大纲和教材改变时,原有的资源库结构会变得不适用。其四是缺乏成功的资源。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可视化的教学,只有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融合的资源才是成功的资源。目前,为传统教学模式服务的教育软件多,适合学生主体
化学习的工具软件严重缺乏,真正能够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适合网络特点的优质资源更是严重匮乏。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化环境建设问题,更重要的是应用问题,只有通过应用才能出效益。判断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应用,看使用者应用的程度以及应用背后所支撑的教育理念。调查表明,在已建多媒体教室的学校中,半数以上甚至 60%以上的中小学基本没有使用或较少使用多媒体教室。
校园网的使用率更低,目前已建成的校园网络50%以上不能完全连接,80%以上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许多中小学校,投资几十万、上百万的校园网工程只是一道接待“贵宾”的风景,“校校通”几乎成了摆设。对于只建不用的不良现象,不少人士尖锐地指出:“花了几十亿,建设一个‘博物馆',只建不用,不如不建。”基础设施、教育资源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水平不高严重制约着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作用。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在师资建设上:坚持培训但质、量堪忧
自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起步以来,我国开展了多次以教师信息素养为核心的师资培训,并取得了喜人成绩。然而,信息技术人才短缺和教师信息素养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这直接制约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
中小学面临信息技术师资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据统计,全国中小学约有专兼职计算机教师近 7万名,教师数量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任课教师地位低,待遇差,职称评定受限制,并且大都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其他学科改行的,有的是自学钻研的,还有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仅以上海为例,2001年随机对上海的70名信息技术课教师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仅占15.7%,且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余均为转行。他们当中平均62.2%以上者没学过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有50%以上的人没接触过多媒体,有高达74.3%以上的教师还没接触过网络,其中,还有一部分没有经过培训就匆匆上岗。在上海这样发达的地区师资短缺现象尚且如此严重,其他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师资匮乏问题则更为触目惊心。
目前,我国中小学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在中小学校,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为数不多,多数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能够胜任校园网和城域网网管的人才更是风毛麟角。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及教育资源的应用水平,大大削弱了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积极作用,影响着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水平。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