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困境分析(1)
2017-12-06 01:31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困境分析(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我国中
【摘要】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历经 10多年的探求与发展,已取得显著进步和丰硕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观念落后,认识片面;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建设落后且利用率较低;师资力量缺乏;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课程)的整合水平不高;“三件”建设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均衡;缺乏系统的规划管理和健全的保障体系。这些问题需要引起各方的关注,并努力创造条件加以逐步解决。
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
家教育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及其全方位应用,不仅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措施。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历经10多年的探求与发展,已取得显著进步和丰硕成果。但从总体发展进程和水平上看,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引起各方的关注,并努力创造条件加以逐步解决。
一、在指导思想上:有所认识但观念落后
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制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许多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在对教育信息化的意义、作用和本质的认识上还存在诸多忽视和误解。
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面临系统庞大、功能复杂、投资巨大、实施周期长、见效慢等困难,加之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无法体验到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变革,这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正确认识。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所占有的战略地位必须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共识。没有这样的一个共识,恐怕要推进这件事情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一些地方政府未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把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手段;在某些学校,为学生配备计算机成了个别领导的“面子工程”,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应景之做。
大学排名 目前,许多中小学校虽然在教学中较多地运用了信息技术,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未得到任何改变,教师依然是知识的灌输机,学生则成为僵化知识的奴隶,没有充分体现教育信息化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没有认清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和深刻内涵,将教育信息化简单地等同于实现计算机化或网络化,未能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旨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和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方式,以培养创新人才,未能认识到教育信息化不只关注教育手段的改变,它更为关注通过教育手段的改变来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结果是在传统灌输教学之上又增加了电灌和机器灌,信息技术成了强化传统教育的有力工具。
二、在基础建设上:进展较快但利用率低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信息基础设施落后,计算机普及率低,网络设施不健全,传输速度太慢,宽带、多媒体、电信网等教育教学信息传输质量和稳定性不高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据统计,目前中小学的学生与计算机比例为 27:1,每10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的百分比仅为37.3%;全国中小学师机比为11:1。而发达国家如美国是每5名学生一台计算机,所有中学全部连接互联网。我国68万所中小学中仅有不到4%的中小学能够登录互联网,而且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和西部的一些大中城市,每年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不足3000万人。这意味着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仍然无法感受信息时代的气息,全国近2亿中小学生中的大多数仍然和信息化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