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1)(2)
2017-12-11 06:41
导读:(二)课程目标针对性不强,没有充分体现实用和创业的目标要求 大而言之,某种程度上,之所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因为农村、农业和农民需要职业教育
(二)课程目标针对性不强,没有充分体现实用和创业的目标要求
大而言之,某种程度上,之所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因为农村、农业和农民需要职业教育,是因为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达成需要职业教育,是因为农民生计的改善和收入的提高需要职业教育。课程作为农村职业教育活动的核心,就理应反映这些需求。也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就应该为这些需求的满足服务,应该体现鲜明的实用性,同时要满足学员自主创业的目标要求。然而,从课程目标的确立到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现实中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特别是农村学校职业教育课程偏重于理论知识特别是学科形态的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没有过多地考虑到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适应职业岗位和农业生产发展的能力要求。也正是因为出于这种认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即使在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问题上,相应的课程目标确立还停留在一些陈旧的标准上,没有与时俱进地进行课程目标的重构。此外,基于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农村和城市就业岗位的先天不足,创业教育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不管是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还是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创业教育的广泛开展都具有尤为特殊的重要性。而实际上,创业教育的目标在具体课程目标的内容中是体现得很不充分的。
(三)课程内容陈旧,未能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也缺乏特色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和达成的重要载体和保证。农村职业教育是为各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是为各个地方的农业生产和劳动力转移服务的。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农业科技革命是世界农业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农业科技革命。从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世界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从常规农业现代化模式转向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主要以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宗旨的农村职业教育实践中,其课程就应当反映科学技术特别是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特点要求。然而调查发现,不管是开展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还是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农业远程培训工程,各地采用的课程教材内容陈旧、落后,基本雷同,缺乏地域特色。对农村学校职业教育来说,更是如此,基本上采用的是全国或全省(直辖市)统编的课程教材.由于这种课程教材开发采用从上往下、相对集权的决策机制,从而必然导致其内容明显陈旧、落后,更是脱离各地方多样化的实际。这对增强农村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来说是极为不利的。然而,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主要看要达成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完成什么样的任务以及各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四)课程开发和决策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课程供给的能力不足
农村职业教育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也因此对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决策就应当体现农村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实际上,不管是如上述课程结构和类型的问题,还是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其中最直接的主因在于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决策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课程供给的能力不足。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特别是农村学校职业教育课程基本上是跟着城市职业教育走,没有专门的开发队伍和组织机构,没有专门的投入保证,也没有地方和农民参与课程开发的机制,从而导致体现农村、农业和农民特点和需求的课程供给能力明显不足。这种不足不仅体现在数量、结构和类型上,而且体现在质量和特色上。
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课程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政策执行上的偏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必须与此相适应。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职业学校没有科学地设置各个专业之间的结构比例,而是搞“一哄而起”,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遍地开花,第一产业的专业大大地被压缩甚至被取消,农科类教师也纷纷转专业或转行,农科专业的实习基地挪作它用,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得纯农科类课程成了无源之水,缺乏专业和学科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