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蕴(2)

2017-12-15 03:11
导读:“显性知识可以说只是冰山的一角,而缄默的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在大部分。缄默的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不过是树上

“显性知识可以说只是冰山的一角,而缄默的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在大部分。缄默的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RonYang)“默会知识是自足的,而明确知识必须依赖于被默会地理解和运用。因此,所有的知识不是默会知识就是植根于默会知识。一种完全明确的知识是不可思议的。”这表明,默会知识是明确知识的基础,一切明确知识都有默会的根源。从根本上讲,语言符号的使用(包括赋义和理解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默会行动。
4、与显性知识的区分
(1)显性知识是规范的、系统的、公共的,而隐性知识是难以规范的、零星的,并且常常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与个体的个性、经验以及所处的情景交织在一起。
(2)显性知识所陈述的内容往往得到了科学的证实或检验,而隐性知识背后的科学道理还不甚明了。
(3)显性知识是稳定的、明确的,是能够复现的,而隐性知识难以捉摸、含糊不清,没有定形。
(4)显性知识通常已经经过编码或者格式化、结构化,因此,可以用公式、定理、规律、原则、制度、法规、软件程序和说明书等方式来表达,而隐性知识尚未编码和格式化,更多地需要用诀窍、个人特技、习惯、信念等形式呈现。
(5)显性知识的使用者对所使用的知识有着明确的认识,而隐性知识的使用者则对所使用的知识不甚了解。
(6)显性知识容易被储存、理解、传递和分享,而隐性知识则不易保存、传递、掌握和分享。
5、类型
(1)缄默的程序性知识(如知道如何骑自行车)与缄默的陈述性知识(如“打雷是因为天公发怒”)。
(2)缄默的具体知识与缄默的认识模式(如缄默的分类模式、推理模式、审美模式等)。例如,英国美术教师苔伯尔在反思自己的美术教学时发现,他所教的孩子在绘画时,关注的不是物体的视觉效果,而是物体的实际功能以及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他们会根据物体的功能及它们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来安排画面的布局。例如,他们会将那些自己认为在生活中非常有用的物体放在画面的重要位置,而且画得很大、很认真,而将那些他们认为没有什么用途的物体放在画面的次要位置,画得比较小也比较不认真。这一例子表明,儿童从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中所获得的“缄默的审美模式”对艺术课教学的影响。如果一个教师不理解这一点的话,那么他很可能得出这些孩子缺乏艺术才能的结论。 大学排名
(3)认识者没有明确意识到的知识和认识者虽然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明确表达出来的知识。
(4)在前语言阶段,婴儿的学习完全是一种默会的认识。这种默会认识与人类学会了语言之后所具有的默会认识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默会认识。事实上,默会能力的提高依赖于明确知识的学习。
6、默会知识的习得方式
(1)通过显性知识及其辩护理由的自然遗忘而获得。(2)通过实践活动(如反复操练和训练)的方式获得,如技能的强化训练。(3)通过建立“师徒学艺制”的方式获得:隐性知识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实现转移。(4)通过使他人隐性知识外显化而获得:对他人的隐性知识加以显性化、符号化,然后对它的合理性加以检验、修正与利用。在这里,默会知识的外显化以及它的检验,必须借助个体自我反思能力的提升,而个体自我反思能力的获得又必须借助一定外显知识的掌握才行。
(二)什么是默会认识?
1、所谓缄默的认识,是认识者使附随认识与中心认识“缄默整合”(tacitintegration)起来的一种认识机制(这里的整合者是“认识者”,整合的意思是将“附随认识”融进“中心认识”)。任何认识都包含一种“由此及彼结构”(from-tostructure)。“由此”指代缄默认识中近身体中心的“附随认识”(subsidiaryknowing),它是我们所依赖的东西,“及彼”指代缄默认识中远身体中心的“中心认识”(focalknowing),它是我们所关注的东西。
2、在缄默的认识中,“附随认识”的作用辅助性的、从属性的,它只是被缄默地使用,是通过内隐的方式觉察到的东西,而“中心认识”则是我们专注的对象,也是我们外显地描述的对象。一旦认识者把注意力的中心从“中心认识”转移到“附随认识”上,那么缄默整合的“三合一”关系就会消失。
上一篇:正确看待多媒体的教学作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