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蕴(4)
2017-12-15 03:11
导读:陈向明认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就其构成而言,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知识;教师的人际知识;教师的情境知识(通过教学机智反映出来);教
陈向明认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就其构成而言,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知识;教师的人际知识;教师的情境知识(通过教学机智反映出来);教师的策略性知识(运用理论知识的策略)。
陈还认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可分为三类:可言传的实践性知识;可意识到但无法言传的实践性知识;无意识的、内隐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具有可反思性、行动指向性、情境制约性、模糊性、统整性等特点。
三、在教育中的应用
(一)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1、重新认识教学过程的多重性: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同时也是一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隐性知识或直接体验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或者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同时还是一个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符号化,从而得到检验、修正与利用的过程(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教学过程基本功能的重新定位
2、重新认识掌握知识的含义:掌握知识不仅包括掌握明确的显性知识,而且还包括掌握必要的隐性知识。一方面,任何外显认识的背后都有相应的“附随认识”作为其支撑物;另一方面,要发展一个人的实践能力,光靠掌握外显的理论知识是不行的,还必须掌握相应的“个人实践知识”~即隐性的程序性知识才行。所谓“高分低能”现象的形成,要么是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个人实践知识造成的,要么是由于学生原有的隐性认识与当前学习的显性知识相脱节所造成的。(另外的理由:默会知识相对于明确知识具有逻辑上的在先性)
3、缄默的认识理论再一次确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即实践性教学、直接经验的获取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逻辑地位。再好的讲解式教学,即便是启发式的教学,也不能代替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或亲身参与的方式,去学习和获取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极为重要的个人实践知识,即隐性的知识。
大学排名 迄今为止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依然还是传统的“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人们广泛地认为,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主要来自于教师、书本和课堂,只能能够言传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课堂教学忽视了默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默会能力的培养。波兰尼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学习至少有四种形式:(1)从明确知识到明确知识(言传)(2)从明确知识到默会知识(内化)(3)从默会知识到明确知识(外显)(4)从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意会)
根据这种重新认识的学习观,我们可以看到活动式教学同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一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活动式教学的主要特点在于:(1)强调实践、操作及自主探索行为。强调从做中学,从行动中学习。(2)重视人际交往互动和学习共同体的作用,突出情感体验的作用。(3)注重对策略性知识的默会学习。新课改中强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海市二期课改强调的学生自行探索、问题解决式的研究性学习,都属于活动式教学的范围。
4、默会知识理论揭示了人文教育不同于自然科学教育的某些独特的地方。人文知识的学习更多地诉诸默会的能力。有人指出,对人文学科的学习不能搞“唯概念思维”,“理性逻辑思维”,而是要诉诸“象思维”(非概念思维、非理性思维)。“象思维”在幼小的儿童身上表现得非常活跃和明显。例如,运用隐喻、情景体验、移情想象、对话讨论等,都属于象思维。例如,中国的书法就典型地反映了象思维。
5、缄默的认识理论告诉我们,当一个教师试图以某种方式让学生理解某种知识遭到失败时,他最好反省一下学生是否使用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独特阐释框架,或者自己所使用的阐释框架从根本上讲不适宜于某一类的学生。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6、一个人阅读的范围越宽广,一个人缄默认识的潜在范围就越大。又由于“中心认识”常常是在缄默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一个人缄默认识的范围越大,各种类推与观念就愈是可能从中涌现出来,这样,一个人就愈是能够提出新的理论或发现。这也就是为何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总是强调要写好作文,离不开大量的课外阅读和生活积淀的原因。此外,普通教育的合理性也可以从中得到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