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新课程理念生成的和谐氛围(2)
2017-12-25 04:14
导读: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教师新课程理念的确立应以价值性格化为最终目标。而目前我国新课程理念现状是少数教师不接受,多数处于接受、反应阶段,一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教师新课程理念的确立应以价值性格化为最终目标。而目前我国新课程理念现状是少数教师不接受,多数处于接受、反应阶段,一部分达到价值评估水平,应该说新课程理念的形成尚处于初级阶段。要上升达到价值性格化,还需一个螺旋上升形成的过程,这决定了教师新课程理念的养育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教师新课程理念内化程度不高,与终极目标有较大的差距,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与其所实施的外部环境不和谐。因而创设出新课程实施的和谐氛围是教师新课程理念生成、内化的重要条件。
二、不和谐因素及对策
(一)师范教育改革滞后,改革师范教育是教师生成新课程理念的根源
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培养出高质量的、具有全新观念的教师才能使新课程改革持续地进行下去。但是目前师范教育改革滞后,传统的师范院校培养模式已经严重地阻碍着新课程的改革。因而,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资时,应该按照新课程理念对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加强教材教法的改革,强化师范生技能的训练,延长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等。只有形成科学的教师资源产地,新课改才能以一种正常的惯性向前滚动发展。
(二)教师培训流于形式,建设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是深人内化新课程理念的必需
教师培训作为一种外在的指导,对促进教师理念与行为的转变,对教师了解并认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目标,意识到课改的必要性,增加对课改的适应性与信心,做好实施课.改的准备有着重要作用。但实际上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走过场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真实思想。同时,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也不符合教师的实际需要和特点。在教师培训中,“讲授”和“作报告”“开讲座”这种较简单易行的培训方式成为主要手段,它对教师的通识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却忽视了教师作为课改主体的作用,不利于教师深层次地理解、把握新课程思想。所以,如何培训使之更切合教师实际,对教师新课程理念的确立更有效,就需要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也需要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因时、因情、因地制宜地开展,建立全面的、较完善的培训机制是必需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三)落后的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是制约新课程理念落实的瓶颈,必须重建课程评价与教学管理制度
目前,考试作为指挥棒的作用已经对新课改构成一个巨大的羁绊与束缚。教育理念的更新,课改的落实需要相应的课程评价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要促进课程改革,国家要出台与新课程理念相应的考试政策,进行考试改革。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函需制定相关的措施,创设一种适宜的土壤,使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健康成长。
(四)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原动力,建设学习型组织,形成一定的学术氛围,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持续发展
当前,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对考试疲于应付,心力枯竭,缺乏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较弱。建设学习型组织,强
化学校的学术氛围,通过学习让教师了解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和规律,培养教师的自我价值感,会对其专业的发展和新课程理念的形成有较大的帮助。所以,学校管理者应了解教师的个体心态,把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