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教师新课程理念生成的和谐氛围

2017-12-25 04:14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论教师新课程理念生成的和谐氛围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新课程能否落实,教师理念的转变是前提。教师新课程理

摘要:新课程能否落实,教师理念的转变是前提。教师新课程理念的形成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接受到深化的过程,它的形成不会一墩而就。教师新课程理念的生成、内化有其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必须为教师新课程理念的生成创设出和谐氛围。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层次分析;不和谐因素;对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历时五年,从实验区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课程改革已成为新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改革最彻底的一次教育改革,也是最深人的一次教育改革。新课程能否落实,教师素质是关键,其中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前提。教师只有摒弃原有的教育观念,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才能保证此次改革的成功。
  一、教师新课程理念现状及其层次化分析
  (一)现状
  推行新课程五年来,教师普遍有了课改意识,但对课改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因各种情况的不同而存在着认识上的差距,教育价值观处于不同的层次。据调查,对新课改的认识有近95%的教师认为新课改有必要进行;约87.5%的教师对新课改的前景看好;将近60%的教师能面对新课改带来的挑战,并能自觉参加课改;13%的教师对新课改的真实含义表示模糊,并指出新课改应与地区的实际条件相结合。可以看出,在大势所趋下,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还存在着不和谐的音符,对新课程的认识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主要情况如下:
  ①抵触情绪。主要来自于教师传统的职业习惯。其中中老年教师在教学工作岗位上耕耘多年,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但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这些教师中也已经根深蒂固,这成为进行新课改的主要障碍之一。
  ②“等靠要”思想。长期以来,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十教科书的课程模式为广大教师所熟悉,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养成了“忠实取向”(即衡量教师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是教师是否忠实地实施了上级提供的课程,忠实程度越高,则教师越成功)的惯性。但当新课程要求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时,教学大纲 教科书的课程模式就显得不适宜了,而一些教师还没有在课程实施上形成“相互适应取向”(即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国家、地方与学校彼此之间相互适应的过程)和“课程创生取向”(即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本质上是教师与学生创生适合足迹与需求足迹的过程,国家、地方提供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的选择性的课程资源),他们仍要求上级提供关于活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反映出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是有限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③认可但缺乏实践。许多教师也认为课改有必要进行,他们普遍认为如果抛开考试,真正按照课程目标实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又认为实际上不能忽视“双基”教学,否则会把学校搞垮,家长也不答应。
  (二)对新课程理念的层次化分析
  借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情感目标分类体系,笔者将新课程理念按其接受程度分为五个层次:
  1.接受。即指教师已经感受到了新课程的存在,留心它们,愿意接受它们。
  2反应。指教师对出现在他面前的各种信息已经不只是注意到,而是产生了积极的动机,表示出默认、服从、愿意合作,或自愿采取相应的行动,并从中得到个人的满足。
  3.价值评估。指教师确认新课程是有价值的,将外在的价值内化为自己的价值标准,形成了对新课程的价值观和信念,并以此来指引他的行为,因而他的行为能够一贯地符合新课程价值观。
  4.组织化。即教师成功地内化新课程价值时,他需要将其与以往形成的内化了的教育价值如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终身教育等价值组成一个体系,再确定各种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确立占主导地位的、带有普遍性的价值。
  5.价值性格化。指包括新课程的各种价值已经在个体内在的价值层次结构中固定下来,已经被组织成为一种内在一致的体系,长期控制个体的行为,使其长期地以某种方式去行动,即成为他性格的一部分,并以价值判断为基础使自己的情趣性格化。

上一篇:谈教学与道德建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