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对高职课程改革的探索(1)

2018-01-11 06:06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对高职课程改革的探索(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构建技术应用学科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实现培养技术型人
摘要:构建技术应用学科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实现培养技术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关键,本文针对我校目前课程体系的弊端提出理论课“宽基础、活模块”的集群式模块课程设置,实践课借鉴“双元制”,并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技术型人才;能力本位;宽基础、活模块;创新能力 高职教育能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关键在于能不能构建起反映这一本质特征的技术应用学科课程体系,而不是学术学科课程体系。下面谈谈对高职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目前课程设置及弊端
我校数控与模具专业课程设置如下:选修课150学时。必修课1810学时,其中文化基础课680学时,占必修课的37.6%,专业基础课720学时,占必修课的39.8%,专业课410学时,占必修课22.6%。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重为4/1,实践课20.5周,其中课程设计占4周,毕业设计 5.5周,课程实习8周,毕业实习2周,公益劳动1周。
数控与模具本身就是一门新专业,它的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参照机电专业设置的,难免存在以下一些弊端:理论课时过多,比例过重;学生接触专业太晚,较长时间对专业目标不明确,缺乏专业意识;实践课时太少,学生的技能训练不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力度不够等等。
二、课程改革方向
针对以上课程体系的弊端,我认为应已能力为中心进行课程改革,基础理论课程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课应加强针对性、应用型和开拓型,同时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主张理论课程设置采用“宽基础、活模块”为主要特征的集群式模块,增加实践课课时数,后阶段借鉴“双元制”模式,让学生半工半读,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加强岗位实践,完善毕业实践,使学生既具有某一职业群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某一特定岗位的技术技能。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三、理论课程改革
1.以“能力本位”课程论为主导
从我校的课程设置可看出,文化基础课程比重偏大,整个理论课比重过大,所以应使课程模块化,以必须、够用为度,按能力需要来精简课程内容,但要避免教学内容脱节和重复,以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内容的依据,努力摆脱“学科本位”课程思想的束缚,构建技术应用学科课程体系J以事业能力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普通文化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界限,重新整合。
2.力求课程结构模块化
“理论技术为主,结合经验技术”是技术学科课程体系的基本特点。技术型人才需要具备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理论,但不必打下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那样深广的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强调应用为主,形成理论技术。又由于一个专业类别中常包括多个专门方向,而各专门方向的课程种类基本相同,这就为课程模块化提供了可能,所以前期让学生学习多种同类职业方向的共同基础——宽基础,后期又可让学生选择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分支型课程模式——活模块,使专业基础理论在侧重实际应用、突出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有一定的适应面,而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针对性,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四、实践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相对中等职业教育而言,要求其培养的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技能方面都高一些,然而目前的状况是,学生在理论上虽高了一些,但是实践技能方面并未显示出“高”,所以应增加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之比为1/1.3这是确保学生基本技能的前提,实践教学的开展一是穿插于理论课中间,二是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技能、独立工作能力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使他们毕业后能尽快的适应岗位工作。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1.穿插于理论课中间的实践教学
[认识实习]在学生入校后安排他们进行认识实习,了解铸、锻、焊、机加工、热处理的生产过程,以及工程材料、机械设备、工具的使用情况,使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增强职业意识,明确专业目标,克服专业接触太晚的弊端,同时增加对零件、机床、产品加工等的感性认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上一篇: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