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职学制改革谈教育体系的完善(1)(2)
2018-01-11 06:28
导读:可见,实施过程中,高中后高职的技能目标定位在高级工是难以操作的,而定位在中级工是不合理的;中职后高职的知识目标主要定位在技师有一定难度,
可见,实施过程中,高中后高职的技能目标定位在高级工是难以操作的,而定位在中级工是不合理的;中职后高职的知识目标主要定位在技师有一定难度,难点是中职的三年与高职的二年没有统筹安排,从五年一贯制高职的成功实践经验来看,中职、高职培养目标的指向相对一致后,这一要求也是可以达到的。至此,我们应该看到中职后高职的优势所在,有必要采取措施解决中职后高职在实施环节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二年制高职的发展方向,把发展二年制高职的重点放到中职后高职上来。
三、发展中职后二年制高职的具体策略
既然中职后二年制高职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我们应当重点关注如何解决中职后两年制高职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有二:一是生源文化基础、学习能力较差;二是专业基础参差不齐、组织教学难度较大。深层次原因是,第一,由于升学渠道不通畅,绝大部分学习态度、文化基础较好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第二,同一专业中职教育的出口标准不统一。第三,中职、高职的教学基本要求没有统筹衔接。第四,由于中职毕业生升学考试的内容、方法不尽合理,部分中职学校搞盲目的应试教育,造成有限的教学时间的浪费。
发展中职后二年制高职的具体策略之一,提高中职后高职新生的总体生源素质。其措施涉及许多方面,从完善教育体系角度来看,其一是,调整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分流机制,大力调整普通高中招生数与中职学校招生数之比例(简称普职比)。在调整普职比上,政府的调控重点应当是疏通中职后的升学渠道,使少部分优秀的学生走接受学术教育之路,使大部分学生走接受职业教育之路。其原因在于,教育的发展动力之一是人才市场的需求,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呈金字塔型,学术型人才是塔尖,为数较少,绝大部分应该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的义务,也是非研究型院校的义务。当然,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的各个层次的学校都具有职业教育功能。其二是,扩大中职毕业生对口招生升学比例。目前,中职后的升学比例偏低,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如江苏仅为10%左右,全国的平均水平还低于这个比例,与普通高招升学比例相比是严重不协调的。应该看到,教育的另一个发展动力是教育市场的需求,只有升学渠道通畅了,才会吸引比较优秀的学生来接受职业教育。升学渠道的通畅有利于职业教育各个层次的发展,有利于高职学制的改革,有利于整个教育体系的完善。
大学排名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论高职学分制的模式及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评教实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