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动力及方式选择((2)
2018-01-12 02:58
导读:1.追求效益是各级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初始动力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效益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同取得的
1.追求效益是各级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初始动力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效益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同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讲求经济效益就是用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量多的有用成果。而这里的所谓“效益”,主要是强调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人们生育意愿降低、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影响,农村学龄儿童数量锐减,传统以行政建制的乡、村办学模式已过时,应集中办学以突出“规模效益”。这种动力同税费改革后教育财政和管理体制的变化密切相关。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分税制”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行,“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体制重心偏下引发的问题日益凸显。例如,许多地方乡镇财力有限,难以支撑义务教育维持与发展;学校必要的办学经费得不到保障,向农民征收的“教育费附加”不规范,致使农民负担过重;教师工资拖欠,学校房舍维修不及时等等。在这种背景下,2001年我国开始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和管理体制,“以县为主”的体制实质上是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以及重要人事管理责任由乡级政府移交给县级政府。这一体制的确立给县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无疑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相当一部分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以农业为主的县长期存在财政能力薄弱的问题更加凸显。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级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对效益的追求就成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初始动力。
2.重视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政府进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直接动力
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作为二元社会中的中国,教育发展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一方面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率上;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教育质量的差异——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师资水平,农村都无法与城市相比。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政府开始注意教育发展和资源投入中的差距,重视区域内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使区域内的普通中小学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中小学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农村过于分散的办学模式无法使政府均衡地进行资源投入和师资调配。因此,通过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合理配置好公共教育资源,适当集中办学,调整和撤消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的学校,实现区域(县、市、区)内或更大范围内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成了政府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政府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直接动力。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免费背景下印度农村基础教育家庭支出及其影响分析
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困境和出路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