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贴近生活有哪些基本途径(1)
2018-02-11 06:49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德育贴近生活有哪些基本途径(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随着高校收费制、学分制、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居
随着高校收费制、学分制、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居住分散,班级管理变化,原有的单纯依靠集中进行的德育工作方式已不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时间,关注学生的衣食住行,将学生的生活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使德育目标、内容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将德育的内容要求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
在新的时期,德育贴近生活已成为当代德育创新的重要课题,德育贴近生活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作为德育工作者,应根据时代的要求,努力构建面向生活的德育新理念,使德育工作不断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德育主体置于生活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本身是一种具有主体性的社会存在。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个性的核心。德育要贴近生活,首先要把人看作是人,要将德育的主体置于现实生活之中,不能将其无限制地拔高。道德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与人的丰富生活相联系,做到生活过程德育化,德育过程生活化。生活是伦理道德的生长点和作用点,是道德的唯一基础,离开生活的基础,道德将走向虚无。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不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这就是说,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不应该有脱离生活的道德。生活应该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每个人切实的经历,它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或者主要不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解决一系列的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形成的。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而是为了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发展个体的道德。这就告诉我们道德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的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形成、提高和发展只有通过他们的生活去影响和改变。道德教育要关注个体的生活,要将学生置于整过生活的全过程,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味道德、实践道德,要帮助学生理解个体生活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在个体生活实践中形成完整的精神生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新生活,把握生活,主导生活,并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受新的生活。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道德教育贴近生活的意义已逐步取得共识,道德教育已开始从封闭式教育进入到开放式教育,从课堂理论进入到真实生活。青年志愿者、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文化、第二课堂活动等群众性道德实践的广泛开展,使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认识到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从而进一步学会怎样参与社会生活的改革与创新活动,这标志着学生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已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德育工作对象或是单纯的被动接受教育者,他已成为德育过程中的工作主体,在生活中主动把握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生活实践中得到提高,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充实,人生信念和信仰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确立。随着高校收费制、学分制、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居住分散,班级管理变化,原有的单纯依靠集中进行的德育工作方式已不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时间,关注学生的衣食住行,将学生的生活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使德育目标、内容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将德育的内容要求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
德育目标贴近生活
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正因为这样,德育目标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目标就在眼前,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做到,而不应该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解决人的思想实际,使人生活在世界上更加充实,更有意义。过去我们制定的德育目标、内容超越学生的实际,德育过程过于简单、形式,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宏大叙事”或“绝对真理”的灌输,有单纯政治化、功利化的倾向,其结果是学生虚与委蛇,虽然学生学习了与德育有关的知识,但仍有可能做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