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特征与区域职教发展模式(1)
2018-02-28 01:27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区域经济特征与区域职教发展模式(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区域差异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不仅表现在经济、社会结构
摘要:区域差异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不仅表现在经济、社会结构和地理位势上,也表现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区域职教发展模式的选择既不能脱离区域经济特征及其发展水平,也不能脱离区域职教自身的条件。只有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教育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职教发展模式,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才能使职业教育走出困境。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职教;模式区域之间因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区域在全国分工中条件的差异而形成各自的经济特征。经济特征不仅是划分经济区域和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决定和规划经济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层次和类型的主要依据。在我国,区域差异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不仅表现在经济、社会结构和地理位势上,也表现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区域职教发展模式的选择既不能脱离区域经济特征及其发展水平,也不能脱离区域职教自身的条件。只有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教育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职教发展模式,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才能使职业教育走出困境。一、区域经济特征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区域经济特征主要表现在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上。从全国看,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差异和区域优势十分明显。东部地区具有较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处于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这些地区大多或者沿海,或者靠近大江大河,或者毗邻铁路网,自然条件好,交通便利。而中部和西部处于内陆腹地和边远地区,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远远落后于东部。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产业结构优化水平较高,技术密集型行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矿山、木材等自然资源丰富,占主导地位的是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具有优势的行业。1997年,东部地区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7.9%,而中、西部地区分别只有8.8%和9.9%;东部地区采掘和原料工业所占的产值比重为24.6%,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36.6%和36.5%①zj0085_0009_0。东部地区城镇化速度较快,技术水平较高,人力资源比较丰富,而中西部工业化程度还较低,技术基础亦较差。从工业行业结构看,近年来东部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增长迅速、加工层次较高的新兴产业来推动的,而中西部地区则主要是靠增长速度缓慢、加工层次较低的传统产业来推动的。从地区专业化的角度看,虽然近年来各地区部门内产品分工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过去长期形成的中西部资源开发、东部加工制造的传统地域分工格局并没有多大改变。1998年,我国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0.7%,其中东部地区为12.2%,中部地区为10.6%,西部地区为8.02%②zj0085_0009_1。从工业化进程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内地少数中心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大体处于高度加工化阶段,技术密集型的高新产业正逐步取代传统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中部地区和东部落后地区处于早期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向重化学工业过渡;西部贫困地区处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特征的传统产业阶段。从局部看,区域差异也较明显,如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呈阶梯状。1996年,苏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303.23亿元,苏中地区为2185.23亿元,苏北地区为1389.55亿元。苏南、苏中地区产业结构为“二、三、一”状态,苏北地区则是“一、二、三”结构①zj0085_0010_0。区域经济特征对职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区域内职教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职教发展状况取决于区域经济为其提供多少社会剩余产品,提供多少受教育的对象和提供多少时间用于智力活动。区域经济总量水平使区域教育投入存在明显的差异,1997年,中、西部的人均教育经费只有165.29元和147.97元,分别占东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276.20元的60%和54%。199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均学生数为509人,中部为503人,西部为381人②zj0085_0010_1。中西部地区高中阶段职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之比远远低于东部的60%,其中,青海为41.87%,甘肃为44.01%,宁夏仅为39.5%③zj0085_0010_2。其次,区域产业结构决定了区域内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对劳动力的类型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在农业占有很大比例的地区,劳动力的类型必然以农民为主;在石油生产占有很高比例的地区,劳动力的类型必然以石油工人为多。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趋势及其对劳动力类型的需求结构对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有着直接的影响。劳动力需求结构反映了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需要,而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类型不仅反映了区域内劳动力的构成状况,也反映了区域内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再次,区域技术结构决定了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技术结构是指劳动生产中自动化的程度。区域技术结构的变动和发展及其对劳动力层次的需求直接影响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层次。我国各地、各产业间技术构成水平发展很不平衡,既有接近甚至赶上发达国家的产业和企业,也有技术水平十分落后的地区、产业和企业。沿海发达地区的技术水平较高,发展很快,特别是职业岗位在技术水平上的分化,使岗位技术幅度加大,岗位技术层次高移,导致岗位技术成份的提升和劳动内涵的丰富。从而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明显高移,这也是发达地区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快的动因。中西部地区和东部落后地区还处于工业化早期,技术水平比较低,生产方式属于原始手工或机械化程度很低的劳动密集型,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不高,因而,职业教育较落后,层次也较低。二、区域职教的基本概念区域职教简单地说是指一定经济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它是建立在区域经济基础上,随着职业教育发展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并以密切联系为基础的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或劳动者为目标的区域职业教育的综合体。区域职教是介于宏观职业教育与微观职业教育实体之间的职业教育。它的处延包括区域职教系统及其子系统(省、市、县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办学实体);它的内涵包括系统的目标、组织、结构、运行等,以及系统与外部的各种联系。区域职教有以下特点:首先,区域职教是根据经济区域来划分的,由于经济区与行政区有密切的联系,因而也可以把区域职教看作是职业教育在空间范围上的划分,其范围可大可小。从大范围来说,可根据我国三大经济区域分为东部职教、中部职教和西部职教;从小范围来说,我国的国民经济由各省、市、县经济组成。因此,区域职教可以是小范围经济区域内的职业教育综合体。第二,区域职教具有综合性。区域职教不是一定经济区域内职业教育机构的简单联合体,而是经过整体规划,具有明确目标、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职业教育综合体。一定经济区域内的职教可以组成职教集团,整体规划,科学分工,资源共享。区域职教不论其包括的空间范围大小,都可以按产业、行业、部门进行分解。这样,区域职教不仅反映了区域劳动力构成结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区域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第三,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划基本吻合,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力系统,地区之间具有独立性,区域职教是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规划培养人才的。因而,属于同一经济区域内的区域职教在目标、层次、类型、运行等方面也具有独立性。划分区域职教的目的是根据社会生产区域分工的客观规律,揭示各区域发展职教的条件和特点,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教育资源出发,合理规划区域之间在职业教育上的分工协作,为生产力的区域优化组合创造条件,以达到发挥各个区域职教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区域职教的功能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和合格劳动者,提高劳动力素质,优化劳动力结构,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优化调整。因而,区域职教作为区域经济的组成部分,划分的依据主要有:一是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和矿产、森林、土壤、动力、水力等自然资源。自然条件既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区域职教专业方向的决定性因素。二是资产因素,包括区域拥有的固定资产与流动资金量。资产因素是区域职教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区域职教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三是技术因素,技术水平是体现劳动区域分工类型的主要特征,它既影响了区域的产业结构,也决定了区域劳动力的层次结构。四是人口和劳动力因素,人口和劳动力资源的区域差异是决定区域分工的主要因素,人口分布和劳动力水平是形成产品专业化经济区域的重要条件,也是决定区域职教培养人才方向、层次和数量的主要依据。五是职教资源,包括物质资产、师资、管理水平、教育信誉等,它是区域职教发展的内在条件。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中小学科学教育:亟待加强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