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不对称性”的消逝(1)(2)

2018-05-20 01:00
导读:两代人之间的成熟差是客观事实,但人类要延续,就不能放任这种成熟差的扩大,否则。人类就面临着衰亡的危险。如何弥补两代人之间的成熟差呢?“教

两代人之间的成熟差是客观事实,但人类要延续,就不能放任这种成熟差的扩大,否则。人类就面临着衰亡的危险。如何弥补两代人之间的成熟差呢?“教育,只有教育能够弥补这个缺陷。”[7]正是成熟差这一客观事实,为教育的存在提供了人类学依据。“只要他自己不能一个人(再一次)去发现和创造他在这个自然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国家的环境中生活所需的一切,那么他就是一种依靠继承的生物,一种需要教育的生物,一种要接受教育的生物。”[8]我们以往强调人的可教育性,却忽视了人的教育需要性。实际上,没有教育就没有人。所以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除了教育从他身上所造就出的东西外,他什么也不是。”[9]因此,人类学的表达更完整:“人是教育的、受教育的和需要教育的生物。”[10]
因为成熟差的存在,教育成为必需。教育成为必需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成为必需,如果家庭、生产机构和社会生活能够弥补这种成熟差,学校教育的存在就没有依据。人类的发展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人类的童年时期,“每一个人通过社会中的简单生活学到不少东西,有的甚至可以说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见闻获得的。……每个人的经验和知识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非正规教育。这种教育是长期存在的”“”。正规的、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之所以产生,在于两代人之间的成熟差的扩大。“随着文明的进步,年轻人的能力和成年人所关心的事情之间的差距扩大。除了比较低级的职业以外,通过直接参与成人的事业进行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成人所做的事情很多在空间和意义方面那么遥远,游戏性质的模仿越来越不足以再造它的精神。”[12]在这种情况下,家庭、社会生活都不足以承担弥补成熟差的重任,学校作为一种有明确的教育意识的社会机构产生了。正是学校的存在,使得年轻一代能够在人生的早期阶段高效地学习,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跨越两代人之间的成熟差,进而站在人类智慧的前沿开创新的、属于自己这一代的生活。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印刷媒介对“不对称性”的呵护
从更抽象的意义上看,“成熟差”是教育系统中两种教育主体之间的“不对称性”的体现。换句话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精神上都不是一种无差别、无等级的对称关系,而是一种有差别、有等级的不对称关系。“没有—一种教育不带有这种非对称的关系,不承认某种高下不等的差别。”[13]从宏观上看,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基本使命就是缩小、弥补代际成熟差和不对称性,使年轻一代达到甚至超过前一代人的高度,进而促进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从微观上看,正是因为不对称性的存在,才使年轻一代有一种“缺乏感”,有弥补差距的冲动和内在动力。因此,可以说,不对称性既是教育存在的合法性依据,也是教育保持其魅力和吸引力的秘诀。
教育的使命在于弥补代际不对称性,但教育又不急于一下子弥补这种差距。因为对这种差距的快速弥补既使教育的合法性减低,又使教育失去内在的魅力。现代学校教育是以印刷媒介为基础的,而印刷媒介的基本特性恰好符合学校教育呵护不对称性的需要,“在印刷社会里,一个人如果想完全接触社会的知识和传播网络,就必须要有良好的阅读和写作能力。”[14]在印刷主导的时代,成年人有了新的定义一一有读写能力的人。这样一来,读写能力就成了两代人之间的一个成熟差,“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15]。而读写能力的获得,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能靠自己实现的,需要接受学校教育的帮助。但读写能力又不是立刻就能掌握的,需要多年的学习,所以学校教育的年限就很长。读写能力具有难易区分和阶梯性,在低级别的能力没有形成之前,一个人不能跳跃性地学习后面的东西。学校教育的年级划分,我们往往以为只是依据年龄的大小,实际上还有印刷媒介阶梯性的考虑。“学校分年级的结构与印刷的信息特点密切相关,因为印刷媒介允许有信息的隔离和分级。”[16]总起来说,学校教育充分利用代际媒介能力差距,既以弥补这种差距为最终目的,又将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有条理、按阶段地控制起来,做到“既开门,又不全开”,收放自如,使“不对称性”成为教育安排背后“看不见的手”。
上一篇:世界德育演进视野里的中国学校德育(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