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不对称性”的消逝(1)(3)

2018-05-20 01:00
导读:在印刷主导的时代,代际不对称性还体现在性情上。儿童天性好动、活泼,兴趣广泛,注意力容易转移。而成年人即有阅读能力的人,通过进入印刷品所营

在印刷主导的时代,代际不对称性还体现在性情上。儿童天性好动、活泼,兴趣广泛,注意力容易转移。而成年人即有阅读能力的人,通过进入印刷品所营造的抽象世界,慢慢改造了冲动的天性,“控制和征服人的天性的能力,成为成年人的一种重要特点”[17]。也就是说,理性能力成为横亘在两代人之间的又一种差距。而学校教育通过帮助学生进入印刷品所创造的抽象符号世界,一点点改造其天性,培养其控制天性的理性能力。
当然,代际不对称性主要还是表现在“知识差距”(knowledge gap)[18]上。在印刷媒介主导的时代,知识就在书本中,就在印刷品组成的世界中。与口语和手写时代相比,在自然科学方面,印刷媒介增进了科技交流,深化了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科学的发展。同时,印刷媒介扩大了人文艺术的传播范围,使思想的人群覆盖面空前增大,加速了人文艺术思想的发展。可以说,在印刷媒介主导的时代,人类的核心智慧和精神精华都在书的世界里。成年人,即受过教育的有文化的人,享受着印刷媒介承载着的人类智慧和精神精华,与没有受过教育的未成年人相比,“知识差距”何其大矣!这样一来,学校就成了年轻一代弥补知识差距、走向成年的主要甚至可以说是惟一的通道。不通过学校这一通道,一个人就无法一睹人类智慧的精华,无法弥补自己的知识差距。而学校是分级的,就像上山的台阶,你上的台阶越多,就能饱览越美的风景。
由于阅读具有的高度选择性,成年人可以控制儿童的阅读选择。一般情况下,成人社会为儿童选好了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而将包含着色情、金钱、阴谋、暴力、屠杀、死亡、犯罪、毒品等文化隐秘的书籍与儿童隔离。知晓这些文化秘密,是成年人的特权之一。在这一意义上,成年人就是深窥文化秘密的人。关于这一点,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都有体会。比如,儿童的好奇心驱使其不断地涉触文化的隐晦成分,在这种情况下,成年人多是以“小孩子你知道什么”,“小孩子知道这么多干嘛”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优越感并岔开话题。 大学排名
控制“儿童不宜”的信息,再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分阶段地加以透露,除了起到保持代际不对称性,避免文化的隐晦和阴暗成分快速污染儿童的心灵的作用之外,还起到了整饰成年人形象的作用。成年人为儿童定做的儿童图书展示的多是装饰化、理想化的生活,展示的是成年人前台的行为,将成年人后台的行为,比如软弱、暴躁、功利等隐瞒了起来,从而整饰了成年人在儿童心目中的形象。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阅读进行形象装扮只是成年人的策略之—,更常见的方式则是将自己的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区分开来,在儿童面前只展示经过“化妆”的前台行为。比如,家长在孩子面前多会自动化地控制自己的言行,而孩子不在场的言行则“放肆”许多;教师不但通过向学生展示前台行为对自身形象进行控制,而且通过课前的备课和预先的准备进行“知识化妆”,给学生以无所不知的感觉。成年人前台、后台行为的区隔表面上看似乎与印刷媒介没有直接的联系,但考虑到在电子媒介时代成年人的后台行为的隐匿已经变得不可能,起码可以说印刷媒介对成年人的“形象整饰工程”起到了暗中支持的作用。

三、电子媒介与不对称性的消逝
使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必需,为教育和学校教育取得合法性依据的十七际不对称性,在电子媒介时代正在消逝(1)。这一正在发生的社会现象,引起了媒介社会学研究的高度注意。波兹曼将电子媒介时代形容为“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放眼望去,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在身体的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了。”[19]梅罗维茨则将电子媒介时代概括为“像成人的儿童和像儿童的成人”时代,因为除了两代人在波兹曼提到的诸多方面正在趋同之外,“社会所赞同的不适合于儿童讨论的话题越来越少”。[20]
上一篇:世界德育演进视野里的中国学校德育(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