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暗示教学法原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学
2018-06-23 06:09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浅谈暗示教学法原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学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毕业
于丽杰 暗示教学法是利用学
毕业
于丽杰
暗示教学法是利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记忆力的1种教学方法。人们的意识活动可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类。当这两类活动处于最和谐的状态时,人脑的活动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而暗示教学法就在于重视学生的有意识心理活动的同时,还10分重视无意识心理活动。
无意识心理活动,1般都是在精神放松、情绪安宁的状态中进行的。当我们安闲地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我们的意识全在电影上,并不记忆上下功夫。然而,往往在这种安闲、放松的精神状态中,对电影的情节却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记忆。所以,无意识心理活动,又是人们在不必作超强记忆的状态中,发掘记忆潜力的重要形式。洛柴诺夫认为,这种创造力的假消极状态,对于开发人的生理潜力具有特殊的功能。因此,进行暗示教学法的研究,就必须针对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学生从机械记忆(又叫死记),向理解记忆(又称逻辑记忆)发展,达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谈谈暗示原理用于中学化学的体会。
1、重视学生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把学生从单1的思维程序中解救出来,在教学中进行看似无意,其实有意的暗示。
暗示教学法重视让学生在无意识心理活动中暗暗地发展智力,增强记忆,扩大知识。它不搞超强记忆。它要求改变和摆脱习惯性、长期性的思维程序,这是保护智力,发展智力的有效方法,有利于避免学生思路闭塞,思想僵化。把学生从单1的思维程序中摆脱出来之后,教师就得重视学生心理活动的调节。这种调节就是让学生在集中思维的同时,注意提供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环境条件,然后使学生在无意识心理活动中激发记忆潜力。例如,在讲完9年义务教育初中教材《化学》全1册第7章第3节“溶解度”后,让学生回家自己制汽水。它的配方是:小苏打 2克,柠檬酸2克,白糖25克,水1000毫升,并告诉学生汽水的配制方法。虽然这个实验很简单,却使学生在无意识心理活动中,对固体、液体的量取及物质的溶解进1步得到巩固。并且通过对汽水能够清凉解解渴的原因分析,使学生对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条件在无意识心理活动中得到了更深刻的认识。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2、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从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发展
学习必须记忆,记忆产生的途径主要是两条。1是依靠多次反复地对感官的刺激,刺激的次数越多,所产生的记忆1般就越牢固。这种记忆的心理活动形式往往是从无意识转变为有意识的。1个不识歌词,不懂曲调的儿童,通过1次又1次地听唱,终于记住了1首歌的唱法。这个儿童听唱的过程,是无意识心理活动的过程。从不会唱到会唱,他始终没有“我在学唱”的意识,但他会唱之后再唱那首歌,就属于有意识心理活动了。
另1条途径是依靠1次刺激产生记忆。这种1次刺激所产生的记忆很可能是短暂的,但只要有1个能恢复这种记忆的条件,就能使已经淡漠了的记忆重新浮现而出。这样1个从短暂记忆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心理过程,1般也是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变的过程。据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好课后复习及单元复习。
无意识心理活动必须有轻松的学习气氛,例如在讲“2氧化碳性质”时,教师先启发学生列举煤燃烧,动植物呼吸生成2氧化碳,汽水、啤酒中有2氧化碳,灭火器是利用生成2氧化碳等事例。然后教师演示:( 1)2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2)向紫色石蕊试液里通入2氧化碳;(3)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高峰,并且急于寻求答案。第3步:学生看书并(1)归纳总结2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用2氧化碳的性质解释上述列举的事例和实验现象;(3)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第4步:教师检查学生接受的效果并作总结。
检查结果发现, 85%的学生能比较好地回答上面的3个问题。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达到了从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的转变。这就是利用学生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记忆潜力,既可较容易地掌握知识,又达到了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设计情景,给学生提供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环境
这种情景的设计与我们常用的直观教学不同。直观教学是给学生提供实在的观察物,促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而暗示法的设计情景,是要学生处于放松的假消极状态,以利于激发学生的感知和记忆潜力。
例如可定期组织化学魔术晚会、化学小竞赛。组织新年化学晚会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情绪是高涨的,心情是轻松的,他们关心的是在活动中如何表现自己,从而使学生在无意识心理活动中巩固所学化学知识。
根据上面的介绍,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运用暗示教学法,要认真考虑创造适宜暗示的环境,明确暗示的目的,确定暗示的具体内容,促使学生从无意识心理活动向有意识心理活动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