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差异性教学
林 静
(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
摘 要:差异性教学原则,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因材施教,使每1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本文就信息技术学科如何实施差异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出了探讨。
关键词:差异的成因 差异性教学 信息技术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8-2462(2008)
新课程强调“为了每1个学生”的发展,鉴于学生在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在此原则下就应当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课堂上,老师虽然明白学生之间存在各种差异,但有时还是会按照统1的标准要求每1位学生,使好学生的优势素质得不到发展,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又得不到及时的补救。这点在各学科中均有体现,那么信息技术学科如何实施差异性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呢?
1、差异的成因
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1部分同学早已完成任务,或玩游戏,或浏览网页,或网上聊天,他们做得都很隐蔽,1般不会让老师发现;另1部分同学动作较慢,经常犯简单操作错误,任务1般完不成,个别同学甚至没有完成任务也在玩些其他东西。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根源就是差异性。学生到底存在哪些差异性呢?其成因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1、家庭环境的差异。学生家庭条件不同,对计算机的接触、了解程度就不同,这点相对于家里又没有计算机对学生来说是1种明显的差异。
2、学生自控能力的差异。大家知道,电脑网络承载着包罗万象的信息,内容及其丰富。刺激而颇具诱惑力的游戏,方式新颖而交互性较高的网上聊天,等等1些极易分散注意力的垃圾信息充斥着学生。这对学生的自控能力是1种考验,也是导致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表现出极大差异的重要因素之1。
3、学生操作技能的差异。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具有明显的区别,他本身就是1门工具课,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的学生本身动手能力就处于弱势,差异性就更大。平时动手实践活动多1些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就占有1定的优势,不大爱动手的学生操作技能较差便处于劣势。
面对诸多的差异性,使信息技术学科采取差异性教学手段,势在必然。这也是目前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开展差异性教学,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差异性教学呢?我结合平时的1些教学经验,谈1些个人观点。
2、差异性教学的方法
差异性教学原则——素质教育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和个性品质差异,尊重差异,并把此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也就是因材施教的意思。
差异性教学原则,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因材施教。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能使较低层次学生有反馈机会,有补偿的余地,使较高层次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1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1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通过改变教学与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中每1位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教师必须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才能使每1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建议
如果按照现有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