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刍议

2018-06-25 03:18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刍议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毕业
毕业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刍议

季晓明

 

  要:课堂提问能促进课堂多方面的信息交流,是师生之间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之1,教师可以从提问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困惑之处,进而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好的课堂提问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让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由表层进入深层。

关键词:课堂提问  设疑  提示  激发  能力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8–2462(2008)02 -0068-01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对教学效率的高低,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与学、师与生、人与书、讲与练构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系。这种联系又主要是以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形成进行的。如果我们仔细分析1下这些多向交叉的联系网络,便不难发现令人注目的1个“聚焦”点,这便是课堂提问。设计精当,运用恰当的课堂提问,从学生的角度看,是对他们主体地位的尊重和确立,它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巩固知识的1条主要渠道,而且是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理解与驾驭语言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主要方法;课堂提问还是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

从教师的角度看,提问为化解教学的重点难点提供了契机,并可以借此获取反馈信息,检查学生理解知识的深广度和精确度,同时达到调节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从教材的角度看,课堂提问又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重要“抓手”,可以据此“通其义”、“得其要”。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提问,教师把课文的内在机里,它的语言形成和思想内涵,把认识教材的科学顺序,理解教材的“最短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不仅仅只是晓以结论。

那么,如何才能搞好课堂提问呢?

1、要恰当运用提问方法

要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而启发式提问是最主要的方法。恰当地启发提问,能激发学生思考和求知的欲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方法有:

1、设疑式。教师有意识地提问设疑,能引起学生的思考。通地设疑,能激发学生积累主动地寻找问题的答案,作出正确回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深究式。为了使学生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教师设计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问题。如《第2次考试》1文,可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①谁参加了第2次考试?②这是1次什么样的考试?③为什么称之为第2次考试?问题逐层深入,学生通过读课文和分析理解,会逐步找到问题的答案,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

3、对比式。运用对比式提问,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如《社戏》中对行船的描写。“山……向船尾跑去了”句中的“跑”字生动传神,形象地表现出行船之快,衬托了“我”看戏的急切心情。

4、提示式。内容理解有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提示来启发学生。如《多收了35斗》中,分析“买货”的情节,表现了农民什么样的心情?以提示学生:他们要买的货物是什么?买的有什么心理反应?1方面写货主;1方面写孩子有什么作用?这些提示,会不断引导学生逐步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逐步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2、要遵循提问的原则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说教师要善于创造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机。提问应遵循以下原则:

1、精心设计问题。课堂提问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这样可以避免提问的随意性、盲目性,提出的问题不应过多、过简。过多,会使学生无所适从;过简,不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2、要善于启发诱导。提问前,教师要循善诱地交待说明,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最佳状态。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才能根据老师提问的问题迅速地作出正确的回答。

3、难易应适应。教师对问题要有充分的估计。过难,易使学生产生惧怕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过易,则不能正确估价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上一篇:绪论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