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8-06-25 05:25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毕业
毕业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王备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向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权威,而成为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去思索、去探讨,要帮助学生如何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要给学生更多的思索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积极创新的习惯。

关键词:创新   质疑   实践   合作   交流    培养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28-2462(2008)06-0080-01

 

创新,1个民族进步的灵魂,1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讲话中说:“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1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因此,加快教育发展与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势在必行。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向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课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焦点,提出教学中应留给学生更多空间,以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就对中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填鸭式和常规解决问题为重点的数学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中学数学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已成为新形式下教师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很少有学生对教师或课本产生质疑。这样学生既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和压力,也缺少相应的训练,逐渐养成了依赖性的学习习惯。所以,要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的首要任务。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其次,启发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寻找疑点,培养质疑习惯。教会学生如何质疑,教师可以给学生提示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各章节知识的交汇处,甚至于各学科间的关联处等等地方入手,或对教材与课堂教学中的1些论述不太严谨的地方提出质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1旦学生提出问题,就应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从给定的情境或已解决的问题中提出新的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同时,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比课本上的问题更能激发其进行创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去思索、去探讨,要帮助学生如何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简单地将答案告诉学生,要给学生更多的思索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习惯。

另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转换角色,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合作伙伴的身份与学生探讨,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不要随波逐流,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2、让学生手脑并用,注重实践

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中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刚刚形成,仍然需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辅助才能顺利进行。因此中学数学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或实验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理性的升华。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养成手脑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切实变被动接受学习为自主发现学习。

3、让学生积极探索、不断反思

在创造性学习中,学生不仅要接受教师所教的知识,还要消化这些知识,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敢于除旧布新、自我发现。传统教学中接受和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几乎是学生学习的全部,但在创造性学习中,学生积极探索、不断反思,自我发现、自我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变教学模式,注意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成为积极的探索者,在探索中不断反思。通过探索发现新知,在反思中总结、升华,扩充、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最终实现自我创新,形成“探索——反思——创新”的学习模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让学生发发挥想象,发散思维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1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关键。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习惯是实现这1目标的主要方法。发散性思维,是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习惯,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实施:

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良好的想象力依赖于学生的好奇心和知识面。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构思新颖、思维巧妙、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引入1些有趣的故事、例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科学、能动的安排学习时间,获取高效的学习方法,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提供学生想象的源泉,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2、通过1题多解、1题多变、限制条件编题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5、让学生积极交流,善于合作

[1]  

    上一篇:如何激励学生参与“读”和“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