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小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徐 虹
(陕西省西安市东方小学,陕西 西安 710043)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开,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新的教学方式也已逐渐转化为
关键词: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首脑结合 手脑并用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728-2462(2008)03-0073-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1代新人。
1、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
当今社会科学教育的问题为普遍关注,有关人员经过研究发现,世界上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都是建立物理学与化学学科实验的基础上,而且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们的平均年龄也大大低于其他领域的获奖者。因此,让学生动手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科学教育1个显著的特点。
在某些发达国家具有良好课程资源,在那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课程与兴趣爱好,在实验室里找到自己所需的器材,进行制作,拼装与研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1方面还存在着教学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另1方面也存在着有限的课程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甚至还存在着1些“新”的高档的仪器被离隔,“舍不得”让学生使用的情况。这次课程改革的1个显著特点是将“科学研究”与“科学内容”1起纳入了“内容标准”的有机评分中,而“科学研究”无疑是建立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的,这势必给广大同学创造了大量的动手实验的机会,从而实现新课程的转变,树立“实施人才”的观念。
2、创造动脑环境
我们应注意的是问题是,不让学生让学生做实验变成是墨守成规的工匠在工作,要努力使每1个学生成为劳动者、思想者、探索者,在每1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学好,渴求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点燃它。
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只有教师才有可能向学生提出思考,这是多么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只有当老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学生在思考中表现自己,教师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要使思维,思考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那就必须使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说,这具有解决任务的性质,那么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之中,障碍和困难就聚集得越加明显,从而使脑力劳动成为1种克服困难的过程。
3、创设动手动脑的情境
使学生的双手和大脑做复杂的工作,同时要反对仅仅把学生作为1种收取能力的机器,而绝非1种创造,双手无所事事,这种做法对于少年的智力发展是有害的。因此,在学生动手时多动脑,勤思考,善于运用才智,使体力劳动和思维融成统1体。这样的劳动不仅能出好的成果,而且还能产生新构想、新方案、新产品,更能练成高超的技艺。在为学生创造在动手时动脑的情境,就是要使动手充满丰富的智力活动,而学校里的实验,是丰富劳动智力内容,实现劳动同思维分析相结合的不可代替的手段。
4、营造在动脑时相结合的动手氛围
我们应1贯强调在思考基础上“做”的重要性。应当指出:思想上的广度,首先取决于方案的创造者和工作的执行者,设计者和实现设计的巧匠结合于1人之上的紧密程度。只有当1人执行自己的构细的计划时,才会形成才能。凡是在劳动过程中能使构思得以实现和收展的手工劳动,都能促使智力品质中1些品质的发展和进化。如思维和批判性、灵活性、广度和活跃性,以及对判断和结论作出批判检验的能力。那些两手自动就能紧密结合思维工作的人都有1个特点——善于通过劳动去检验假设的正确性。
创造性劳动的重要特点就是首脑结合,手脑并用,在劳动中动手动脑。在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形势下,它必将使得我们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发展实施教育的实际行动。我相信,在著名教育学家苏林斯基“手脑结合理集结”的指导下,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能力实践,手脑结合科学教育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并为我国的课程改革建设的新程度提供有效的帮助。
(责任编辑 刘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