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创意产业集群化:基于知识分工协调理论分析((4)

2014-01-13 01:52
导读:创意产业集群化是一个知识流动与碰撞的动态过程,是通过知识的激活、碰撞和整合而产生新观念、新思维和新方法以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是由创新主体

  
  创意产业集群化是一个知识流动与碰撞的动态过程,是通过知识的激活、碰撞和整合而产生新观念、新思维和新方法以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是由创新主体之间以及与用户在交流编码化知识和隐含经验类知识的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所推动的集体交互学习的过程。创意产业创新的关键就在于不同的知识源及相关知识的流动与碰撞、知识的整合与学习,不同属性的知识及其流动与扩散的方式会引致知识交流效果的重大差别,进而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绩效。特别是隐性知识,即难以用语言、文字和符号完整表述且难以通过物理的手段传播和复制的知识,它往往决定一个企业创新能力。创意产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和创新优势关键要素的知识,其价值就在于流动。解决了知识的流动与配置问题也就为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显性知识一般具有相对完全的流动性,所以,解决知识流动惰性的关键是解决由于默会性、专用性和文化根植性所造成的隐含经验类知识的流动惰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创意产业集群化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模式:
  1 文化根植性所引致的集体学习优势
  集群化的文化氛围首先表现为地域文化,即由宗教文化、习俗和语言系统等所构成的文化基。在这个文化基的基础上,集群成员的广泛分工与合作又使地域文化具有了经济内容,形成共同的产业文化。在共同的产业文化下,集群成员频繁地开展交流互动,增强了相互间的信任和彼此的认同感,从而使非
正式交流经常发生,促进了知识的流动与学习效率的提高。这不仅使企业提高了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机会,而且还能学习创造未来的新技术。
  首先,文化氛围的共享为个体、企业间的互信奠定了基础。一般来讲,个体、企业间的信任和行为协调是个体、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前提,而信任和协调是通过网络成员之间的重复交易和接触而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这样,创意产业集群化过程中共同的产业文化,不仅使个体、企业可以以非契约的方式开展交易,而且可以在一种相互信赖的气氛中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技术共享,从而减低甚至解除了个体、企业对集体学习的顾虑,因而愿意加大对学习的投入和承诺,愿意参与集体学习。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其次,共同的产业文化,提高了知识接受者的吸收能力。从单个个体、企业来看,知识的流动和技术学习的效率取决于个体、企业本身的学习能力,即学习的内在欲望、对外来知识和技术的转化能力以及知识和技术的接受能力,包括对知识的识别、内化和应用能力。集群内共同的产业文化所塑造的个体、企业之间上述三个方面的相似性,促进了技术知识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在群内的交换与扩散。共同的产业文化使群内企业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大量的与该产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引导企业形成相似的管理风格和知识流的处理方式以及相似的技术学习的商业预期。这种共同文化所引致的相似性,使产业内企业都具有了较强的技术吸收与转化能力,使企业外的未编码化知识转化为企业内的编码化知识,从而使其融入企业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进而大大地提高了技术的学习效率。
  最后,共同的产业文化使群内人员流动频繁。共同的产业文化,使群内各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技术人员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上带有相似的痕迹。这样,人员在集群内流动将不会受到文化方面的制约。也就是说,由于根植性所形成的文化认同,使人员在企业间流动时,调整和适应的成本较低。即较低的切换成本使作为知识流动尤其是意会知识流动主要方式的人员流动经常发生,极大地促进了群内企业集体学习的效率。
  2 集群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非正式交流优势
  知识流动按照交流方式,主要有“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两种。与正式的交流相比,非正式交流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相当的比较优势。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频繁的交流频率。二是宽松的交流氛围。使交流的双方可以准确地理解各自的思想,更主动地完成产生新观念所必需的信息综合过程。三是知识的传输范围与动力机制。即非正式交流则通过广阔的社会网络来传输,使知识呈水平方向流动。同时,非正式交流由于根据参与者的兴趣、爱好和情感需要而展开,因而比正式交流更具有持久力。四是知识传播速度的累加性。由于非正式交流是通过社会网络来传播知识的,因此,在各成员甚至专家的交流中,彼此需要的信息可迅速获得。在彼此的面对面的交流中,对所交流的信息双方能同时做出反应,文化的一致性又使彼此沟通过程中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使回应与解读过程的准确性大大提高。而且,通过群内的社会网络而进行的非正式交流还具有较强的信息搜索功能,交流者从相关者那里获取的知识要比正式方式多得多。可见,集群化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产业文化和普遍存在的非正式交流网络,深化了创意产业集群化创新网络的知识分工,有效地推动了隐含经验类知识的流动与共享,减低了知识的学习成本,为成员自身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积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进而拥有了外部企业所不具备的创新优势,形成一个集聚——学习——创新优势——竞争优势的不断演化下去的具有自我激励和自我增强的动态创新网络。
上一篇: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 下一篇:浅谈自主治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