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本钱计量研究(1)(3)
2014-10-13 01:15
导读:三、财务本钱计量在财务会计中的地位 由于传统财务会计夸大可靠性,在会计系统设计时,选择了以历史本钱计量为基础,以收进与本钱进行配比为原则
三、财务本钱计量在财务会计中的地位
由于传统财务会计夸大可靠性,在会计系统设计时,选择了以历史本钱计量为基础,以收进与本钱进行配比为原则等作为基本理念,并要求会计职员采取谨慎态度处理会计事项。企业资产被看成一种“尚未摊销的本钱”,并根据历史本钱原则来计量;企业收益被理解成一种“现实交易收益”,并按照收进与用度的配比来确认。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本钱理论”在传统财务会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财务会计可以被以为是一个本钱的分配或回属过程。
1. 传统会计收益观下的“本钱配比”原则
传统财务会计的收益是指来自企业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进和相应用度的差异,是一种“实现”的收益概念,也称之为会计收益,夸大“实现”的会计收益观的优点在于: ﹙1﹚由于建立在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基础上,因此它符合稳健原则的要求; ﹙2﹚实现收益观是考核治理当局受托责任最客观的指标。 传统财务会计的收益概念自然地决定了需要运用配比原则来分配用度和已确认收益。很显然,配比原则实际已成为夸大“收益重心”的传统会计确认收益的核心原则。会计收益大小的度量是通过收进确认的实现原则,即在收进实现以后才确认收益,它只将已实现的收益确以为企业收益,不包含资产价值升值等未实现的收益;另一方面这种收益的度量有赖于期间收进和用度的公道配比,与当期不相关的本钱应作为资产(未耗本钱)结转为以后期间的用度。 与传统财务会计收益观相对应的是经济收益观。传统会计收益概念的批评者以为,会计收益概念存在着重大缺陷,未来收益概念应采用经济收益观。他们指出了会计收益的缺陷: ﹙1﹚由于依据收进确认原则,使得损益表所反映的企业收益是不完整的收益,它没有包括未实现收益; ﹙2﹚在采用配比原则时,由于收进采用现时价格计量,而用度则采用历史本钱计量,因此本钱的分配并不完整,使得本钱未能真正得到弥补; ﹙3﹚由于依靠历史本钱计价,使得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资产,仅仅是未耗用的资产本钱余额,从而低估了企业资产的价值。经济收益观夸大的是资本保全原则,可理解为补偿资本后的一种增量。近年来会计界由于夸大重置资产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多地接受经济收益概念,假如未来会计采用经济收益概念的话,本钱的配比原则和历史本钱计量原则将会受到根本性的冲击。2. 资产定义的“本钱观”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由于传统财务会计夸大收益在会计理论中占有“重心”地位,必然会导致为了实现收进和用度的配比而按照“本钱观”来定义资产。按照美国会计学家佩顿尔顿的观点,资产只是“未消逝或未耗用的本钱”。他们以为,本钱是取得资产所需要花费的代价;原始本钱或历史本钱是最初取得资产时的实际支出;重置本钱是根据当前环境拥有一个与原有资产性能相同的资产所花费的一切代价。已耗本钱将作为用度计进当期产品,而未耗用本钱则作为资产保存在以后会计期间进行分配。 在资产定义“本钱观”概念下,资产的历史本钱计量又是必然的选择。由于传统会计以为,资产通常根据经济业务发生所取得的交换价格进账,然后将这项取得本钱列示在财务会计报表上,因此本钱就是商品或劳务在其取得时的交换价格。假如交换中所付的是非现金资产,则以所放弃资产的现时价格作为取得资产的本钱。选择历史本钱作为资产的计量属性,是由于历史本钱是由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确定的,它最具有可检验性和客观性。另外,历史本钱计量也有利于与收益计量中的实现概念相关联。 资产被定义为“未耗用本钱”有助于与收益计量保持密切联系。但是资产定义“本钱观”却存在着很多缺陷: ﹙1﹚严重地歪曲了资产的本质,资产代表的是企业未来经济收益; ﹙2﹚不能完整地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3﹚由于重视收进与用度配比,夸大以损益表为中心,因而使得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反映不实。 近年来资产定义“产权观”已得到会计界的广泛接受,1985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收益,应该说是比较符合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来看,当然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收益。从未来会计发展趋势看,资产将取代收益成为会计关注的重点。假如今后完全否定了资产定义“本钱观”夸大资产重置概念将有代替本钱分配概念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