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社会视野下公共危机治理的人才策略(3)

2014-11-01 01:23
导读:4.公共危机善后机制 经历公共危机后,社会公众的心理往往呈现出各种低落的状态。政府应当通过媒体等渠道进行宣传、教育,稳定民众情绪。建立救灾保障

  4.公共危机善后机制
  经历公共危机后,社会公众的心理往往呈现出各种低落的状态。政府应当通过媒体等渠道进行宣传、教育,稳定民众情绪。建立救灾保障制度和救灾保险基金,对灾民进救济,同时,尽快推动社会恢复正常的生产和贸易经营秩序,及时提供民众生活的日常物品和急需物品,保障公众的正常生活。加强培育公民健康的心态,进步公民的心理承受力,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咨询和精神援助系统,是政府危机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危机治理的人才队伍
  
  建立一支多层次、全方位的公共危机治理人才队伍,是解决公共危机治理的治本之策。专业化的练习有素的公共危机治理人才队伍应该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人才:
  1.信息型人才。信息人才是公共危机治理部分的基础性人才,担负着公共危机治理的预警工作,其任务是及时、正确、全面收集信息,而且要不停地更新和反馈信息。信息型人才的核心素质是高度的敏感性和责任心。
  2.决策型人才。决策性人才是公共危机治理中最高层次的人才,应该具备五种核心能力:对宏观事态的全面把握能力;对事态发展趋势的猜测能力;临危不惧、处乱不惊的心理素质;熟悉公共危机事件的产生、发展、影响以及化解方法,对事态有整体把握能力;对事业、对国家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3.操纵型人才。操纵型人才是公共危机治理中进行现场处理的专业技术人才,合格的操纵型人才除了必须具备专业化的知识、职业化的技能之外,还要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很强的协同性和整合现场各种资源的能力。
  4.执行型人才。执行型人才是公共危机治理的前线指挥官,这类人才要求具备贯彻能力、协同能力,既能领悟决策层的精神又能从整体上把握事态的进展,并根据事态的发展果断而正确制定出可操纵的行动计划。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5.监视型人才。监视型人才是公共危机治理重要因素,整个工作是否科学、及时和有效,需要监视型人才的全程监视和调控,并及时在关键的工作环节给予评估,确定重大决策是否可行。监视型人才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背景、动态跟踪能力、整体评估能力和政策把握能力。
  为了保证公共危机治理部分做到及时预警、正确识别、高效指挥、工作有序,必须对上述人才队伍进行公道的人力资源整合,为此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对现有各级各类各行业的公共危机治理人才进行认真统计、分类治理,按照公共危机治理的需要提出科学的公共危机治理人才结构规划。尽快培养危机治理的专业人才,建立危机治理教育机构,聘请专业人才对现有职员进行培训;
  其次,因地制宜对现有人才进行培训,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共危机治理联动机制。把公共危机治理纳进学校、企业、政府机关、社区的培训日程,编制相应的教材,进步全社会的公共危机意识;鉴戒发达国家公共危机治理的成功经验,派出骨干人才到相关国家接受实地培训。
  最后,重视进步全民应对公共危机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全民处理和应对公共危机的长效机制。在互联网上建立公共安全网页,普及安全知识,供民众提供线索,并及时发表权威信息,避免谣言传播。全体公民的应对公共危性能力的进步,才是我们战胜一切公共危机的最大保证。
  
  参考文献:
  [1]威廉·科克汉姆 杨辉等译:医学社会学[M].华夏出版社,2000年
  [2牛亚华:传染病蔓延的历史[J].《科学时报》,2003年5月16日,B2版
  [3]薛 澜 张 强:危机治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4]MBA核心课程编译组编译.[M]危机治理,九洲出版社,2002年
  [5]易 正:中国抉择 关于中国生存条件的报告[M].石油产业出版社,2001年
上一篇: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