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工作中的“七种浪费”(1)(2)
2015-02-21 01:06
导读:协调不力企业丧失凝聚力 所谓协调,就是指组织中的一切要素、工作或活动要***地配合,以便于组织的整体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有了良好的协调,就会出
协调不力企业丧失凝聚力 所谓协调,就是指组织中的一切要素、工作或活动要***地配合,以便于组织的整体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有了良好的协调,就会出现1+1>2的协同效应。因此法约尔把协调视为治理的一项基本职能。而假如在治理工作中协调不力,就会造成工作停滞等方面的浪费。 工作进程的协调不力 由两个部分共同承担的工作出现题目,双方都不主动联系,还需要第三个部分协调,工作进度当然会受到影响。某些工作应由哪个部分负责没有明确界定,处于部分间的断层,相互间的工作缺乏协作精神和交流意识,彼此都在观看,以为应该由对方部分负责,结果工作没人管,原来的小题目也被拖成了大题目。 上级指示的贯彻协调不力 对上级的工作指示及相关会议布置的工作没有传达,即使传达了却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来组织落实,形成口号接力,工作在本部分出现停滞,没有得到有效地贯彻,形成工作盲区。 信息传递的协调不力 信息流转到某个部分出现了停滞,使应该得到这些信息的相关部分把握不到,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信息没有分类汇总,停滞在分散之中;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分析、核实和利用,依旧停滞在原始状态之中;信息不正确,造成生产盲目、物资供给混乱、计划的频繁调整、没有效益的加班及库存的增加。更有甚者,把信息视为本部分或个人私有,有意不再传递,则影响更大。 业务流程的协调不力 尽大多数的治理活动,不是一个部分所能独立完成的,需要两个以上部分相互配合,按横向的业务流程来完成。但是由于纵向部分设置对业务流程的割裂,会形成一些断点,假如不能及时搞好协调,业务流程就不能顺利运行,会造成后续流程停滞,形成损失,即使想方想法绕过往,也造成效率降低,还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协调不力是治理工作中最大的浪费之一,它使整个组织不能形成凝聚力,缺乏团队意识、协调精神,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 即使对于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这样的治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协调也是非常令人伤脑筋的。在三洋制冷,为了解决协调题目,把我们生产治理部设定为生产经营相关联工作的总协调部分,后又给予部分指挥权限,固然理顺了一些工作,但协调本钱太高。目前,我们正在尝试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减少纵向的职能部分数目,通过对部长课长的授权,建立项目责任制,逐步买通横向业务流程中的瓶颈,分阶段地实现业务流程的重组和再造。
让闲置的“动”起来 我们把治理工作中的库存浪费称之为“闲置”。机构重叠,职能重叠……形成人浮于事,使生产经营要素不能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闲置的浪费。 固定资产的闲置 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市场形势和低估了生产潜力,热衷于扩大规模,轻易导致固定资产的闲置,厂房、生产设备等因开工不足而导致浪费,使公司的本钱升高,利润降低,竞争力下降。这种浪费最轻易出现在高层领导身上,由于他们要把组织做大,创造政绩,因此即使有可行性分析,也充斥着乐观的估计,甚至领导者有意识地夸大预期效果。 职能的闲置或重叠 公司在进行组织设计时为某些部分设置了一些职能,但在实际工作中,该职能却没有发挥作用,造成了部分职能的闲置,而且对公司的相关工作产生了影响。两个部分承担了类似的工作,职责有部分交叉重叠,似乎谁都可以负责,实在是谁都不负责。错时互相推诿,取得了成绩又相互争功,易导致工作中互相牵制,影响组织效率。工作程序复杂化形成的重叠 在某些情况下,对于一些不重要的任务,上级实在只承担签字的职能,但假如没有上级的签字或认可,则业务就无法进行,会出现等待和停滞等浪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浪费?上级假如担心失往权力,则下级就会事事请示,长久下往,组织就会逐渐僵化,失往活力。这是每一个层级的治理者都可能犯的错误。唯有敢于授权,才能简化流程,进步效率。 职员的闲置 人多好办事,都夸大本部分工作的重要性,增加职员,三个人干两个人的工作。由于工作量不饱和,帕金森定律就发生作用了:为了避免上级“人浮于事”的批评,就开始制造出额外的工作,例如总务部增加一个秘书,为了填满她的工作时间,就会以公司或者部分的名义通知其它部分,请提交××计划、总结和报表,于是就制造出了额外的工作,形成了一连串的连锁浪费。而该秘书有工作可做了,而且达到了“细化治理”的效果。 信息的闲置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公司内外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应当从中汲取有用的信息,经过汇总、分析等处理,进行放大输出;但有些公司在信息闲置方面的浪费是极其惊人的,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变革,从信息的有目的搜集开始,经汇总、分析、存档、再输出的全过程中,找出不正确、不及时的浪费,并进行根除。 扁平化治理、业务流程再造、组织再造、过程治理等方法,都是工作流程化、规范化、职责化的有效措施,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减少闲置的浪费。但是,更重要的是思想不能闲置,流水不腐,假如能不断地用新的治理思想往冲击旧的思维,自然会采取有效的对策往消除因闲置而发生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