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科学熟悉并有效治理体制外人才队伍(1)

2016-03-12 01:04
导读:管理论文毕业论文,科学熟悉并有效治理体制外人才队伍(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我国逐渐出现了一支庞大的体制外人才队伍。当前体制内、外人才队伍治理存在较大差异。基于人才的本质及作为“潜伏共享资源”的共同特点,任何组织应遵循“共性 个性”的人才资源开发治理方向,坚持党管人才、营造良好环境、强化权益监视保障等原则。政府应采用“政策引导 中介服务 权益监视保障”的人才资源开发治理基本模式,强化共性的政策环境建设。用人单位应强化个性化的、对人才的正当性限制规定和具体的人才资源开发治理制度建设。   关键词:人才队伍,体制外人才,治理模式ァ ⊥ǔR晕在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等机构内工作的人才,即是体制内的人才,除此之外便是体制外的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及完善,在我国逐渐出现了一支庞大的体制外人才队伍。据国家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主编的《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构建***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才开发》,尽管目前我国7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仍然分布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即体制内,但国有企业职工人数和人才总量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却持续下降,与此同时,从1994年到2003年间,非国有单位,即体制外组织职工总数和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分别增长了29倍和3.4倍。特别是在部分非公有制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人才分布格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体制外”人才数目已超过“体制内”人才。如非公有制经济较发达的浙江省余姚市,目前拥有各类人才32000多人,其中30%分布在“体制内”的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70%在“体制外”的非公经济领域及新型经济组织。调查显示,“体制外”人才主要来源有三:一是土生土长的内生性人才;二是高校毕业生等社会新生人才;三是从“体制内”的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流出的人才。ァ 》枪有制经济内在的活力,激发了强劲的人才需求,促进了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人才大活动。人才流和资金流伴生,波浪式推进现象,在“体制外”经济领域表现得特别突出。“体制外”人才数目快速增长的同时,人才结构也有新变化,能够驾驭大型或超大型民营企业的治理人才群体逐渐壮大,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也纷纷加盟非公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成为人才高地的特征日渐明显。  尽管不少地方“体制外”人才群体已经超过体制内,但是,各级政府对这个日渐壮大的人才群体的治理却普遍薄弱。目前,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家机构对“体制外”人才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即使在浙江,最新的非公有制企业人才数据也还是3年前一次多部分联合调研中收集的。与此同时,“体制外”人才面临着渴看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期看建立更加规范的人才活动规则等诸多题目。体制外人才队伍作为一种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轻视了,乃至忽视了对他们的有效治理。近来,随着体制外人才队伍的壮大,开始有专家呼吁对他们实施有效治理,并通过出台一些政策法规,来有效引导、发挥体制外人才队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由于缺乏对人才这种“潜伏共享资源”的本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引导的规律性的科学熟悉,导致对体制内人才和体制外人才的治理存在巨大差异,难以有效发挥体制外人才的价值。另外,由于体制内掌控的、用于“认可人才的资源”尽对优于体制外掌控的资源,致使人才大都期看流向体制内机构就业。比如,目前大部分大中专毕业生想尽办法到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就是例证。随着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的逐渐减少,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成分的逐渐增多,假如大部分人才还是期看涌向体制内组织就业,这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也不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乃至不利于国力的增强,这也正是我们反复呼吁实施“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林泽炎主编,《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中国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政策评价与战略思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8月版。)的理由所在。
上一篇:公用企业滥用行为与“混合型”管制改革(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