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城市政府管理创新的价值定位和路径选择(7)
2016-10-29 01:00
导读:城市政府管理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在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全面转型时期,城市政府管理创新应坚持经济、 城市和社会发展等三个方面协同发
城市政府管理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在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全面转型时期,城市政府管理创新应坚持经济、 城市和社会发展等三个方面协同发展的方针;在管理上要逐步由“政府管制”向“公共治理”的方向转变;在治理结构上应由“集中治理”向“分散治理”的方向转换,以求建立一个多主体、多中心、多元共治协同发展的大城市治理模式。“治理”不同于行政,也不同于管理和统治。因为无论是行政、管理,还是统治,都是由政府单一主体或政府管制下以自上而下的指挥命令系统为主要路径的管理方式;基本上是政府单方面意志的体现;而治理是在多个管理主体分工协调、多元体制下既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的有机结合。主要着眼于“共同”和“协同”治理,以调动各城市管理主体的积极性。针对目前一些发达城市存在的“三元结构”特征,在公共治理模式创新上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针对市政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实际需要,将事关全市的决策、执行、监督监管和市民整体权益的事务从城市公共事务中分离出来,建立统一的城市治理(公共管理、服务和监管)平台。
(2)针对人口结构的特点,逐步打破市民身份制度,根据市民、新市民和准市民的实际需要,综合配置公共资源,安排制度供给,逐步建立社会公平机制。
(3)针对空间资源特点,应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全面导入差异成长或有机成长理论方法,并针对不同区域(建制区、历史遗留区、新增区)的特点建立差异规划治理模式。
(4)针对区划结构的特点,在城区内应将行政区划、经济区划、功能区划、空间规划和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整合行政区、功能区和经济区,探讨跨行政区的综合行政和资源配置方式,探索适应全方位区划理念和结构的公共治理模式。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5)针对治理结构的特点,加大市政体制、治理模式创新的力度,探索适应深圳未来建立和谐社会需要的政府治理、合作治理和社会治理(自治)模式以及相关过渡环节。
(6)针对社会结构的特点,把社会结构因素作为治理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基础和出发点,并把它作为基本要素渗透到行政体制、城市治理、城市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等各项工作中去。
(7)在公共治理的具体模式问题上,大概有以下几种选择:A.政府管制的、以行政隶属关系为基础的、官僚化或行政化的管理模式;B.政府主导(下转第40页)(上接第30页)的、以绩效合同和代理委托(执行机构)关系为基础的公共治理模式;C.政府与企业、社会(事业、行业、社团、社区、市民等)合作治理的、以伙伴关系为基础的公共治理模式;D.自治模式(未来)。
(8)政府治理模式选择:A.分级统御、一元管理(两级政府、大区制、派出制(街道)、社区自治—形式自治);B.分级统御、多元管理(三级“政府”、中区制、代理制公共服务、议行分设、基层自治—实质自治);C.一元统御、多元管理(一级政府、小区制、代理制、议行分设、社区服务连锁化经营):D.多元自治模式(未来)。
我国大城市政府管理创新的价值定位和路径选择就是从国情、市情和未来发展需要出发,汲取各国城市治理发展的有用经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城市治理(公共治理)模式创新的路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阿尔温·托夫勒.朱志焱等译.第三次浪潮[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P383.
[2]唐纳德·萨维.对行政机构的改革[A].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C].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P114.
[3]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4]埃瑟·戴森.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8.P40.
[5]F·普洛格、D·J·贝茨.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P449.
[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M].人民出版社,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