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_政治毕业论文

2013-04-27 18:40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_政治毕业论文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内容提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也是马克

【内容提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成果的基础上,为克服以绝对精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局限,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其思想体系的基本价值,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一个基本价值,是其价值维度的最高目标;由于其他原因,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却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给丢了;在对中国实践发展要求和时代精神的反映中,在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步认识到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如果撇开人的现实性、社会性、历史性来谈论抽象的人、普遍的人和共同人性,来讲人权、人的自由和人的价值,就显得内容空洞、苍白无力,马克思主义所反对的,就是这种抽象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批判的仅仅是离开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或抽象地谈论人的普遍性,并不批判与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相联系的、且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科学抽象出来的人或人的普遍性;并不反对在坚持现实的人、社会的人、历史的人和实践的人的前提条件下,并与现实的人、社会的人、历史的人和实践的人统一起来,谈论抽象的人、普遍的人和共同人性及谈论人权、人的自由。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基本价值观

【正 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之一。这样,通过以人为本,就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在对以人为本问题的讨论中,有三个问题是需要进一步弄清的: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究竟具有何种地位?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怎样丧失的,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又是如何回归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价值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如何看待“抽象的人”与“共同人性”?

    一、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反对以人为本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倡导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实质上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论体系。这两种观点都值得商榷。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成果的基础上,为克服以绝对精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局限,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其思想体系的基本价值。这里,马克思虽然没有提出以人为本的概念,但确有其思想。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是:它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一个基本价值,是其价值维度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既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同时也有区别。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一)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
    以人为本是通过超越以神为本、以物为本发展而来的,它把人看作主体,把人当作尺度,把人看作目的。显然,这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
    首先,现实的人是马克思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欧洲具有丰富的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近代欧洲的人本思想是在反对神本、君本和绝对精神为本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思想资源:一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为反对神本或神权统治,着重从文化上强调人权高于神权,人道高于神道,人的价值高于上帝的价值;二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为反对君本或封建专制,着重从政治上强调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人道主义思想;三是到了19世纪,在继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18世纪法国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费尔巴哈为反对绝对精神为本,第一次着重从哲学上提出“人本主义”的概念,并创立了自己的新哲学——人本学,其本质特征是把人作为哲学的核心。尽管费尔巴哈还不能完全科学地理解人,不理解人和自然的真实关系,仅仅从生物学的自然主义眼光来看人,但他对人的重视,把人和自然视为哲学的最高对象,还是给马克思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①。虽然这时的马克思还没有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人,仍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印记,但马克思已经开始关注工人阶级的现实生活,以及无产阶级的解放问题,并开始了对人的现实本质的探索。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② 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展开了批判,认为旧唯物主义“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③ 马克思认为,感性世界“决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④ 而“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⑤。马克思恩格斯在确立唯物史观时也是从人出发的,只不过与人本主义不同,他们是从现实的人出发。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大量著作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关注的是工人阶级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是无产阶级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是每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确立唯物史观的。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seac.com )

    其次,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在18世纪到19世纪期间,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物”对人的统治,人仅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使人不能真正发展;资本占有劳动,人成为资本的奴隶,使人不能平等发展;机器支配人,人成为机器的一个零件,使人不能自由发展;分工限制人,使人不能完整发展。
    针对这些情况,马克思强烈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悲惨处境,期望建立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新社会。马克思在描述未来理想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基本价值时提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⑦ 未来的新社会不是“物”对人的统治,而是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物”为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的服务,人能获得真正发展;不是资本占有劳动,而是劳动占有资本,每个人能获得平等发展;不是机器支配人,而是全面发展的人驾驭机器,人能获得自由发展;消灭了旧式分工,人能获得完整发展。总之,不是物的原则占主导地位,而是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原则占主导地位。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就是: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揭示,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为工人阶级以及每个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所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居主题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共产主义是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再次强调: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在恩格斯晚年,有记者问他:你认为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信条是什么?恩格斯认为是《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⑧。
上一篇:以下是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军事地理格局的毕业论 下一篇: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_政治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