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_政治毕业论文(3)

2013-04-27 18:40
导读:1949年建国后,尤其是1956年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就应当重新确立人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观是每个人的

    1949年建国后,尤其是1956年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就应当重新确立人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观是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然而,我们在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曾有两条基本教训:一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没有做好结合文章;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给丢了,没有解决好人的问题。在我国1957-1977年这20年期间,不同程度上也出现过这三种倾向,要么见物不见人,即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和传统哲学教科书中,仅仅强调人要服从规律,而不大谈个人的主体性、个性、人的自我价值、人的自由、人的平等和人的权力;要么谈“人”色变或漠视人,把“人”的问题看作是资产阶级的专利而加以批判,不尊重个人及其独立人格与个性差异,否认共同人性;要么离开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抽象地谈“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人的个性、人的自我价值、人的自由和人的权力。其最终结果,是抑制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阻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在对中国实践发展要求和时代精神的反映中,在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步认识到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反映时代和中国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中回归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从解放思想与共同富裕意义上强调人的价值;江泽民同志在党的执政本质中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意义上确立人和人民的价值;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邓小平、江泽民民本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发展观中确立以人为本的地位,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为解放人和开发人提供了前提和空间。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普遍的人”与“共同人性”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们许多人在对待“人”的问题上,总体上是排斥抽象的人、普遍的人和共同人性的,认为这是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专利。一讲人,就只能是现实的人、社会的人、历史的人和实践的人,一讲人性,就只是社会性、阶级性。这当然是马克思主义首先强调的,也是最根本的。如果撇开人的现实性、社会性、历史性来谈论抽象的人、普遍的人和共同人性,来讲人权、人的自由和人的价值,就显得内容空洞、苍白无力。马克思主义所反对的,就是这种抽象的思维方式。对离开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或抽象地谈论共同人性,我们理应采取批判的态度。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理论时就指出: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个体”,因此,人的本质只能理解为“类 ”,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联系起来的普遍性。⑩

(转载自http://zw.NSEEC.cn科教作文网)


    马克思主义批判的仅仅是离开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或抽象地谈论人的普遍性,并不批判与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相联系的、且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科学抽象出来的人或人的普遍性,并不反对在坚持现实的人、社会的人、历史的人和实践的人的前提条件下,并与现实的人、社会的人、历史的人和实践的人统一起来,来谈论抽象的人、普遍的人和共同人性,来讲人权、人的自由和人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抽象的人与现实的人、共同人性与人的社会性的有机统一:既注重研究人类的一般人性,又注重研究人类的历史变化了的本性;既注重从“现有”的社会历史出发研究社会历史条件对现实人的发展与“人” 的实现的制约,又从人本或“应有”的意义上着眼于人对理想人性的追求,并对现实的人性加以批判与超越;既注重“个别”,认为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个别是一般的历史实现形式,又注重一般,认为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是个别的共同本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就是说,现实的个人一定与抽象的人相联而存在,抽象的人包括一切现实的个人,都是对现实个人的共同本质的一种科学抽象;既注重研究具体的事物,又注重对具体事物的科学的、合理的抽象。在谈到生产时马克思曾指出:“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象出来的共同点,本身就是许多组成部分的、分为不同规定的东西。其中有些属于一切时代,另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11) 大学排名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促使人们进一步去研究人与人性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许多人在认识上取得的一个进步,就是在坚持现实的人、社会的人、历史的人和实践的人的前提条件之下,承认抽象的人、普遍的人与共同人性的独立自存的意义:第一,认为它着眼于人的应当性,肯定普遍的人的价值与意义。人的类本质是对处于社会不平等之外的人所作的主体性肯定,意涵一切人在人本学意义上(权利、人格和机会等)是应当平等的,应具有人所应具有的权利、自由自觉性和创造性以及实现它们的可能性。因此,人按其必然性来说,必须追求和实现其权利、自由自觉性和创造性。这里,抽象的人的基本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所强调的人人平等、尊重人权及由此而产生的批判性、超越性和对人的人本关怀,在于它所注重的共同人性及人的本质性和永恒性。这实际上是在人本或人类学意义上对人权、人人平等和人的价值的肯定,尽管这种肯定是抽象的,但却具有人本或人类学意义。这种肯定是价值观存在的合法性的人类学基础。这就意味着,如果离开“普遍的人 ”、具有“共同人性”的人和“每个个人”来谈论以人为本,就会在一定意义上失去它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第二,它着眼于批判性和超越性。就是从价值观上,对一切社会中非人性的存在状况持批判态度,并追求更高层次的理想人性。当然,这些人本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社会历史条件。
    实际上,在坚守人的现实性、人的社会性、人的历史性和人的实践性的前提条件下,由无视“抽象的人”、“普遍的人”、“共同人性”到有条件地肯定“抽象的人 ”、“普遍的人”、“共同人性”,既是时代精神在理论上的一种反映,也是人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深层意蕴,乃是暗示一种“你死我活”的生存模式的终结,并呼唤“和谐共生”的生存模式的诞生。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不排斥阶级分析方法,但在一定意义上,与时俱进地突出了对“普遍的人”、“共同人性”和“每个个人”的关注。这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一种具有整合与凝聚功能、既使社会充满活力又使社会达到和谐的共同价值观。它启示我们,既要从具体的社会历史出发认识以人为本的实现条件,又要科学地抽去人们之间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的差异,看到人们之间在人本与人类学意义上(权利、人格)应具有的平等性。
上一篇:以下是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军事地理格局的毕业论 下一篇: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_政治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