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马克思“物质变换”概念具有双重属性: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属性,“物质变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回的自然条件”。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无法循环和持续导致人与自然物质转换无法弥补的裂缝,是危机产生的实质原因。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性,“物质变换”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普遍存在,“是在资本循环和构成这个循环的一个阶段的商品形态变化中完成的”。“物质变换”的断裂导致人与自然的分离,分离的结果是同时受控于资本。马克思认为“物质变换”的断裂同时危害人类和自然界,因而“物质变换”循环不仅解放自然,更是解放人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循环不仅是以“物”为目的,更根本的是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本。的生态思想始终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始终坚持以人为出发点,生态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高兹受“物质变换”断裂观点的影响,将“人与自然的新陈代谢”作为自己的对象领域,并以此为中介连接生态学和学,为政治生态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循环经济不仅是生态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四、生态视野中的消费模式
人类产生后就一刻都没有停止过消费,消费模式总是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一定生产关系相适应,人类文明的演进经历原始文明、文明、文明以及生态文明,消费模式也经历从原始生态消费、线性消费到生态消费的转变。马克思在《1857~1858年手稿》的导言中专门论述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生产和消费具有同一性,消费生产互为对象和目的“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马克思批判当时的经济学分割消费和生产,错误地把“与消费同一的生产是第二种生产,是靠消灭第一种生产的产品引起的”。马克思实际上批判了经济学线性的消费观,即消费以消灭产生为重点,马克思将消费过程置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循环之中,认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马克思主义的消费模式是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态消费模式,通过最小的消耗实现与人类本性相符合的物质变换。
马克思主义的消费模式是适度消费。马克思反对禁欲式的消费,也反对奢侈消费和无限制的消费,他批判劳动的异化使人的满足领域从生产转向消费,产生消费的异化。生态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异化理论出发,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对劳动的异化使人类获得自由和满足的领域从生产和劳动领域转向消费领域,“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作为被异化的补偿,资本主义的消费模式必然走向消费主义,消费的满足成为资本主义合法性的基础。同时,为解决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盲目扩大趋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凯恩斯主张通过扩大有效需求和刺激消费缓解矛盾。资本主义的生活模式必然走向消费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中虚假的需求代替了真实的需求,人们所追求的满足给自然和人本身造成种种伤害。在传统社会,奢侈的消费被严格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奢侈品伴随消费主义迅猛地向全球扩张,正如桑巴特所说,“奢侈,它本身是非法情爱的—个嫡出的孩子,是它生出了资本主义”。资本主义通过扩大消费而非限制生产解决经济危机无异于舍本逐末,以掠夺自然为代价维系资本主义的统治导致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生态危机。当代资本主义的繁荣是建立在流沙上的繁荣,消费主义的生活模式必然遭遇经济增长的极限,人们对消费无限增长期望的破灭从根本上动摇了资本主义合法性基础。消除生态危机的出路是通过消除异化劳动来消除异化消费,实现人的需求的变革,使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高兹提出要彻底转变消费观念,尽量缩减消费规模,割裂“更好”与“更多”的联系,以“更少地生产,更好地生活”理念对生产领域和生活领域进行生态学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