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加强对理论的、编辑和出版
抗战之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主要在国统区的中心城市以一种比较隐蔽的方式进行。抗战爆发后,在以延安为中心的根据地,马克思主义理沦研究变成公开化。当时面对革命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客观上要求我们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为了解决马列著作译本少的问题,中央在延安设立了第一个编译马列经典著作的专门机构——马列学院翻译部,集中了王学文、吴亮平、艾思奇、何思敬、王实味、王思华、何锡麟、吴文焘、成仿吾、徐冰、柯柏年、景林、曾涌泉、曹订等一批专业编译人才。“编译部的主要任务是编译《马恩丛书》和《列宁选集》以及斯大林的著作。编译任务十分繁重,要求每人每天译1万字。”王实味当时翻译了许多马列著作,据回忆录记载,“当年延安解放社出版的《马恩丛书》10种,其中《价格、价值和利润》、《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这两本是他译的,还有《列宁选集》18卷,他翻译了两卷半。””他们的翻译及其著述为把马克思主义转换成中国、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作出了贡献,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
首先,他们翻译、编辑和译校了大量外国经典著作。毛泽东曾说过:“学个唐三藏及鲁迅,实是功德无量的。”据不完全,从1938年到1942年间,延安知识分子翻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有30多种,产生重要影响的有《马克思恩格斯丛书》(10卷)、《列宁选集》(18卷)、《斯大林选集》(5卷)及《联共布党史教程》等。还重新译校了许多经典著作的单行本,如柯柏年译《反杜林论》,吴黎平、刘云译《法兰西内战》,成仿吾、徐冰译《共产党宣言》,吴黎平译《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及何思敬、徐冰译《哥达批判纲领》等。为了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题研究,他们编译了一些专题集,如李达等译《马克思主义学基础理论》,艾思奇、景林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信》,王石巍、柯柏年译《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柯柏年、艾思奇、景林等译《马恩选集》,王学文、王思华、何思敬译《经济学大纲(初稿)》,柯柏年译、吴黎平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李达、雷仲坚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沈志远译《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论》(上册)及吴文焘、成仿吾译《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等。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翻译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当时知识分子联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对马克思主义的“原”进行“初加工”,积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
其次,利用报纸、期刊发表文章,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报纸、期刊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延安知识分子主持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刊物的编辑出版,如邓拓主编《晋察冀Et报》、潘梓年主编《群众》、沈志远主编《理论与现实》等,他们撰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主要通过这些媒介发表。除此之外,还在共产党编辑出版的报纸、期刊上发表文章,如艾思奇的《是什么》在《中国》上连载,风靡当时的《联共党史研究提纲》也连载在《解放》周刊上。知识分子翻译的马恩列斯的文章也主要通过这些刊物发表,如杨松翻译曼努伊尔斯基的《斯大林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杨松和袁维翻译列宁的《社会主义与战争》、杨松翻译季米特洛夫的《战争与诸国里的工人阶级》等曾连载于《解放》周刊。报纸、期刊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宣传、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阵地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主战场。
第三,延安知识分子还通过出版著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杨松等编著的《社会科学概论》、李达编著的《大纲》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吕振羽著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艾思奇和吴黎平编著的《唯物史观》、潘梓年著的《与逻辑学》、吴黎平著的《论革命》等著述,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内容,是立足于中国现实、运用中国语言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介绍,扩大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野。特别是李达编著的《社会学大纲》,代表了当时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贡献。
三、依托学校及社会科学研究会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研究
为了培养干部人才及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研究,中央继恢复中央党校后,又先后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学院、军事学院、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八路军军政学院和延安大学等学校,把马列主义理论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开设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世界政治及联共党史等课程,强调系统化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马列主义理论的实质和方法,提高应用马列主义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延安知识分子中的许多人,如成仿吾、张如心、王学文、艾思奇、何干之、李凡夫、周纯全、吕骥、温齐泽、吴亮平、王思华、杨松等都担任过这些学校的教员,他们在普及马列主义基础理论教育方面作出了榜样。
这些学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1938年5月5日为纪念马克思诞辰120周年成立的马列学院,这是当时第一所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基础理论的正规院校。学院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哲学、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中国革命史、西方革命史、联共党史、党的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