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江泽民特别关心西部和地区的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振兴中华的宏伟战略任务。实现了这个宏图大略,其、、、军事、的深远意义,是难以估量的。全党同志和全国上下必须提高和统一认识。没有西部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江泽民强调,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民族地区地域广大,资源丰富,潜在广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国家未来的中,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要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要求。
当然,促进各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并不反对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发展的步伐。江泽民指出,要从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地区优势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把东中西各地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我们强调协调发展,是要在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促进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得更好。
(二)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发展关系。江泽民 强调,中国共产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是的基本观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和认真实践。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生活相对困难的群众,各级党和政府关心群众,首先要关心困难群体的疾苦;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首先要为困难群体谋好利益,因为他们眼前最困难,最需要帮助。他们的困难如果解决不好,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而且可能产生影响人民团结和社会安定、甚至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的种种问题。我们常常讲要标本兼治,标本兼治关键是治本。千方百计帮助困难群体摆脱困难,使他们安居乐业。
江泽民一方面反对“一大二公”的空想社会主义浪漫遐想,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是难以避免的;另一方面他强调要充分认识到,如果差距悬殊,而且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江泽民还提出了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发展关系的具体措施。他指出,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城乡居民收人。同时,要把调节个人收人分配、防止两极分化,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要区分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护合法收人,取缔非法收人,调节过高收人,保障低收人者的基本生活。
(三)协调工农之间的发展关系。江泽民十分关注、和农民问题,农民阶级为了新民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时期,城乡差距大,农业多,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不但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越是加快改革开放,越要重视农业、保护农业、加强农业。要真正地而不是表面地、实际地而不是口头地、全心全意地而不是半心半意地加强农业这个基础。建国初期实行依靠农业积累发展的战略是必要的。现在条件不同了,应该调整结构,包括调整基本建设、预算内资金、信贷资金结构。宁肯暂时少上几个工业项目,也要保证农业发展的紧迫需要。特别要保证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保证贫困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有较快的进展。在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安排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安排工农业两大门类资金投放的比例。
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受天气、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大,是社会效益大而比较效益低的产业,靠市场调节不行,必须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加以扶持和保护,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共同做法。要制定引导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农业流动,多方筹集农业发展资金的政策。合理调整工农、城乡利益关系,按价值规律同农民打交道。健全主要农产品风险基金和储备调节制度,减少农业的市场风险。引导二、三产业加强对农业的支持,逐步形成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的机制。充分运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更多一些利用国外资金、技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从农业自身来讲,要强化科教兴农,优化内部结构,走贸工农一体化发展路子,逐步实现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从低效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变。
(四)协调人和自然之间发展关系。江泽民结合我国发展现状,分析了协调人与自然界之间发展关系的重要性。他说,我国有十二亿多人口,资源相对不足,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们绝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道路,这样的发展不仅不能持久,而且最终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难以解决的难题。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江泽民还将发展的关怀从现代人拓展到后代人,强调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对如何协调人和自然之间发展关系,江泽民指出,就是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始终拥有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条件,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要通过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