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论邓小平教育伦理思想初探

2013-08-04 01:10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浅论邓小平教育伦理思想初探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关键词:邓小平 思想 “三个面向

    关键词:邓小平 思想 “三个面向” “四有”新人

    论文摘要:邓小平是伟大的家和践行者。他的教育思想和行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教育事业的不当认识,在全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实现了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他提出了教育“三个面向”的发展方向和“四有”新人的育人方针,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道路。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充满着伦理的意蕴,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乃至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邓小平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也是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践行者。为了中华的伟大复兴,他对教育事业倾注了极大的关注。他的思想和行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教育事业的不当认识,树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了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他一再谆谆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全社会营建了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他高瞻远瞩,指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远景,科学地提出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教育方针,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充满着伦理的意蕴,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乃至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正本清源,重新恢复和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基础地位

    教育作为传递知识、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在人类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特别是现代,社会生产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现代化的技术、知识和人才,这一切使得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更加突现出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对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积极的支持,从而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短短几年内获得了迅速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教育事业受到各种运动的频繁冲击,“大革命”更使其遭受更严重的破坏。在“文革”10年中,林彪、“四人帮”居心巨测地把教育事业描绘成漆黑一团,给予了全盘否定的评价。邓小平从民族利益最高原则出发,彻底推翻了林彪、“四人帮”强压在教育事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头上的不适之词,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无尚光荣的崇高事业。

    首先,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人所共知,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封闭社会,自以来的教育,其主流倾向于静态、封闭、保守,始终偏重于人治教化的伦理价值功能。这种小农条件下的教育,忽视教育的经济功能,没有也不可能看到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备要素,是现代科学技术引人生产的桥梁。邓小平最早看到并提出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也最先摆正了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自告奋勇管科学和教育工作。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我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从科学和教育着手。“我们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可见,邓小平是把教育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问题来看待,并赋予了它崭新的伦理意蕴。当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时,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抓好教育事业,才算是做好了工作重点的全面转移。“这个重点,本来就应当包括教育。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正是在邓小平同志的殷切关怀之下,教育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意义最终在全党全国人心目中牢牢地树立了起来。

    其次,邓小平从科技发展和教育兴盛的关系上,论述了教育的道德意义。邓小平高瞻远瞩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现代国防。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科学技术是知识的发现、发明和运用,而教育则是对知识的和对有知识的人的培养。知识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断的代际交替中,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社会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延续和发展。即使是在同一代人中,新知识的传授和传播也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进行,所以教育是科学知识存在、发展和得以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的基础。发展科学技术,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邓小平反复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只有坚定地牢牢抓住教育这个基础,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求得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他的不断努力下,教育在我国最终取得了优先发展的基础地位。

    再次,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着人们远大的理想和品质,造就着“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教育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邓小平清楚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的培育。他曾经说过,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资源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而要把我国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数量兼有的整体优势,根本途径在于教育。

    在邓小平的人才素质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的思想,即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人才必须是具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人,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人。他认为,“红”主要指政治标准、世界观,是对道德的要求,即具有为人民造福,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做积极贡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作风;“专”就是才的要求,即具有知识、能力,成为本职工作的内行和能手。邓小平把“红”与“专”的辩证统一作为现代化人才的重要标准,并认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培养这种“又红又专”人才的最佳途径。

    总之,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是科技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搞教育是很光荣的”,教育的发展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

上一篇: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管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