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留守妇女安全感危机的原因探析
2005年11月,《半月谈》发表题为《农村留守妇女心头有“三座山”》的文章,描述了留守妇女、“缺乏安全感”的生活特点,可以说”缺乏安全感”是留守妇女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而前两者“劳动强度高”、“精神负担重”都会成为留守妇女安全感缺乏的原因。而农村留守妇女安全感是支持其生产、生活和等待的最为坚实的精神支柱,由此对于农村留守妇女安全感的探索就格外地引人注意。
(一)家庭结构的变迁
传统中的家庭结构是以男性为主的、横向夫妻关系形成的姻亲、纵向父子的关系形成的血亲而组成的家庭结构,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父权制的家庭结构。在家庭中丈夫是一家之主,他是一个家庭中的核心人物,不仅在横向上调节婆媳关系、参与生产、保护家庭的安全,而且在纵向上子女、赡养老人、村庄治理等。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农村妇女开始接替丈夫的社会角色,撑起家庭的一片蓝天,处理家庭中子女的身心成长和家庭外的社会交往,然而留守妇女由于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而又无人可以商量时内心就会特别困惑、焦虑、不安并经常会一个人偷偷哭泣,中有44.2%的留守妇女会用哭泣表达她们的消极情绪。
(二)风险社会不确定性的增加
J·维尔认为,现代社会进入了“不安全时代”,不安全已经渗入到了人们生活的结构中,不仅破坏了个人的生活,也破坏了自我价值和自尊,产生了让人无法忍受的恐惧、焦虑、无望和无力。贝克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如今,“不安全”、“风险”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为现代社会的核心特征,安全问题也的确使世人感到了它的无法回避性。风险社会带来了社会中不确定性的增加,人们对于不确定性事件的反应就是不安全性心理,农村留守妇女对于很多事件处于不确定性之中,留守妇女在生活中感到害怕的比例为36.2%j,丈夫外出后家庭没有遭遇不安全情况(被抢、被盗、被打、被骂和其他情况)的比例下降了5%。
(三)社会加速转型期政府政策的滞后
三、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下我国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的建构
社会支持概念最先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家庭病原学中,社会支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综合广义和狭义的概念J,即社会支持是指以社会网络为载体,通过人与人的互动来具体体现的、包括物质和精神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持。在留守妇女社会支持方面,仍以家庭、亲人、邻里等传统意义上的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体系为主,以社区、政府、社会名义专门针对留守妇女的正式社会支持几乎没有。由此,笔者基于农村社会工作理论来构建我国留守妇女的正式的社会支持体系网。
农村社会工作目前在国内没有较为公认的定义,本文采用张河清学者的观点,农村社会工作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实际社会工作者(政府和准政府农村社会工作者)合作,以村庄为基础,持守社会公正、社会关怀和真诚信任的情怀,以重建政府和农民信任关系和农民的自信心、自尊和权利意识为根本宗旨……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目标¨。由此可知,农村社会工作是以农村社区为基础的、以人为本的综合社会工作的介入;它将社区发展的思路引入,即关注政策引导、社区动员与参与、增能等能力建设,也重视与政府建立合作伙伴;同时注重对社区居民的直接服务,从家庭、小组和个人的层面对农民提供面对面的支持和帮助。由此,构建农村留守妇女安全感的社会支持网络就势在必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