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一、按劳分配制度受到多方面扭曲
经过慎重考察,笔者发现,按劳分配尚未充分实现,不仅因为私有制、按资分配,还受到多方面的扭曲,表现如下:
正式工与临时工
正式工与临时工的并存是不争的事实。同一份工作,正式工与临时工待遇截然不同:一、同工不同酬。很多临时工的工资加奖金,只有正式工的三分之一,而所承担的工作量甚至多于正式职工。很多地方,正式工跷着二郎腿,喝着茶,叼着烟,开开会,看看报,扯扯皮,无所事事。而临时工干着最脏、最累的活,连句大声话都不敢说,生怕失去了工作。二、绝大多数临时工没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三、工作缺乏稳定性。多数单位未与临时工签订劳动合同,在录用和辞退上有很大的随意性,聘用人员稍有不慎,就可能被辞退,且没有任何经济补偿。四、绝大多数临时工与福利分房、公休假、探亲假、婚产假等无缘,生病、探亲只能请事假,没有工资。五、政治待遇不同,临时工被剥夺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也没有年终评优权。六、临时工子女上学难。
潍坊市委宣传部对环卫行业职工现状调查显示,临时工每月工资仅有240元,而正式工每月工资1200元左右。临时工占环卫职工总数的73%以上,大都工作在一线,而正式工大多在管理岗位,工资收入和工作环境真有天壤之别。笔者的一个亲戚先是在一个单位做临时工,工资每月400元,后来送礼托关系终于变成了正式的,还干同样的工作,收入却长了三四倍,这合理吗?这里,哪里有半点按劳分配的影子。在实行了公有制,强调按劳分配的我国,实际上却是大量的临时工养着一大批正式工,这真是可悲、可怕。2002年,我国有机关事业单位人员4500万,国有企业正式员工5000万,也有9400万进城务工人员,临时工已经成为工人的主体,但是他们却承受着极不公平的待遇,这公平吗?这里面的剥削有多大?笔者想起来就不寒而慄。我是一个正式工,我不愿意看到这种差别。
正式工与临时工社会保障的不平等也极为明显。有多少临时工享受正式工的养劳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如果有,比例是多少?2002年底,我国非农就业人员36870万,但是,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人仅为14731万、9400万、10182万。
这与八十年代末的价格双轨制有何区别?这种双轨制难道不是剥削?这里面就没有既得利益阶层?好在,我们还有希望,深圳正在酝酿同工同酬,弱化编制概念,并已提出由财政对各事业单位每年核定一次工资总额,包干使用。我们期待工式工与临时工差别消灭的这一天。
垄断行业与一般行业
2002年,在北京国民经济16大行业中,金融保险业人均工资居各行业首位,为50189元;其次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人均工资为30271元;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处于第三位,人均工资为30143元;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处在第四位,人均工资28111元,教育、文化和体育行业人均工资20299元,为金融、保险业人均工资的52.4%;最低的农林牧渔业人均工资13049元,仅为金融、保险业人均工资的26%。
然而,许多行业的高工资高福利并非由于自身科技含量高、员工素质高,而是由于行业垄断,如电力、电信、烟草、金融、保险、民航、铁路等行业。以银行业为例,我们看到他们拿着各行业最高的工资,住着各行业最好的住宅,享受着各行业最好的福利。他们的高工资是因为他们的员工的素质高,别人干不了吗?不是!80%的银行员工都可以为社会上其他的会计人员所替代。是他们效益好,利润高吗?也不是。据公开的数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为21.38%,四大行的不良贷款将近20000亿,再加上已经剥离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16000亿,总计36000多亿,不良贷款率将近40%。他们说亏损是政策性亏损,不是由于他们经营因素,然而我们则看到,每一笔银行重大亏损业务背后都有着严重的权钱交易、腐败行为。保险业的形势也大体如此,2003年,中国人寿保险把1500亿的包袱甩掉上市了,他们的工资却也是出奇的高。这样合理么?他们为什么亏损了还能发高工资,因为他们手里有钱,尽管不是自己的。他们必须通过降低工资来消化呆坏帐,降低亏损。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很多干部的孩子,不学无术,但因为有个好爹,找了份好工作,可以整日无所事事,吃香喝辣的,这公平吗?我大学同班的同学,分到不同行业或企业的,工资大不相同,相差达几倍,甚至十几倍。能力差别如此之大吗?不象。别人干不了吗?绝大多数不是,绝大多数人都可以互相换换工作。正因为这样,多数学生毕业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托门子,送礼,找一个好单位,而不是提高自己的能力。说穿了,决定人们收入的,不是你能力有多高,活干得怎么样,而是你岗位的好坏。
地区差异和企业差异
我国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同样的劳动投入其劳动成果也不一样。一个农民在西部沙漠边辛苦劳作一年可能只收1000斤粮食,在东部自然条件好的地方不用费多大力气可能收2000斤粮食。在企业干临时工,生产同样数量同样质量的产品,在西部企业,每月能挣三四百元,在长三角或珠三角就可能挣到七百到一千元,如果到日本去打工,月收入则可达五六千元。这种差异客观存在,于是打工的都愿意上东南去,许多人拼了命要偷渡到发达国家去。可惜,这些地方安置工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许多人找不到工作无奈返乡。这当然也是有违于按劳分配的原则的。这种状况是地方各种条件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在发达国家,尽管人员的流动性很强,这种情况也没有避免。
现在,绝大多数企业都已经实行了计件工资制,但是,同样付出,同样产出,由于非自身原因而企业效益不同,员工收入也有很大差异。企业效益好坏取决于很多方面,科研人员要能研制出符合人们需要有竞争力的产品,生产人员要能保质保量的生产,销售人员要能快速实现产品的销售。但是,一个环节上的不足,就会影响整个企业的效益,其他人员的工资就大受影响。这合理吗?当企业效益好时,想进的人进不来,当企业效益差时,想出的人出不去。这合理吗?如果劳动力市场比较健全,同样的劳动在不同的企业基本相同,不会受企业经营的影响;在所有者不明确、劳动力流动机制没有充分建立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不可避免。
劳动成果与收入联系不紧
浙江上虞市某企业引进洋设备花了2000万元,仅调试和培训费就花去了70多万。但是负责这条流水线的技术人员周国灿的月平均工资仅有436元,和普通工人工资相当。周国灿对此深表不满,他认为作为一个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这样的工资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他与单位就此进行协商,希望能够提高工资水平,未果。这合理吗?
在实行计时工资制,特别是其工作不能完全公平客观量化的党政事业和服务性质的单位,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笔者的一个朋友,在学校工作,教学效果好,科研水平高,比有些教授工作都要好,但是由于工龄低,职称低,收入比教授差了一半还要多,这合理吗?
按权分配
许多干部,工资不高,可是消费水平很高,一日三醉,吸着熊猫中华,家中装修豪华,原因何在?
我国行政职务消费一直由财政大包大揽,许多支出鱼目混珠、公私不分。长期以来,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待私客、公车私用、公款读书、公款私用、公款送礼等层出不穷。吃的开成办公用品,用的开成资料费,礼品、旅游费开成会务费,假发票、白条比比皆是。有些干部吃、喝、嫖、赌都可以由公家报销,老百姓意见非常大。
中国餐饮业协会公布,2002年全行业营业额超过5000亿元,其中公款消费的比例是20%,达到1000亿元。2003年全国政协一份提案披露: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约有3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每年耗用约3000亿元。《海南日报》引述该省公路运输企业的财务分析显示:轿车每万公里的运输成本为8215.40元,而党政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公有轿车的运输成本是每万公里50361元,是运输企业的6.13倍。但是,公车的工作效率却很低,5辆公车仅相当于1辆出租汽车。为什么?公车不“公”是根本原因,在某些地方公务车公用占三分之一、干部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以此推之,全国为公车开销的3000亿中,有2000亿被私用了!
由于掌握公共权利,权钱交易、行贿受贿在我们国家成蔓延之势。笔者知道的几件官司,没有一次不送钱的,而且都不在少数,为了打赢官司,双方比着送礼。笔者接触的几次工作安排,也没有一次不送礼的,为了一份稍好的工作,花几万甚至几十万的都有。这不是按劳分配,这是典型的按权分配。民谣唱到:隔一个枪毙一个有漏网的,全部枪毙有冤枉的。当真如此,国将不国。
二、改革思路
(一)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的配置作用。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是配置生产要素的基础,各种产品和要素不停流动,要素的所有者都想使自己的要素实现较高的价值,要素的需求者则都想以最小的代价取得各种要素,在流动中,同种产品或要素获得基本相同的价格。资本流动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平均利润率,社会劳动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也是这样。在市场经济中,每个劳动者都要争取实现自身收入的最大化,都要争取较高的工资,他们通过比较来选择职业或单位,每个老板都尽量用最低的工资雇用工人,这种连续不断的选择使同样的劳动获得同样的报酬,使不同的劳动获得不同的报酬,使各个劳动者的工资收入趋近准确地反映他们劳动的质量和数量。
在这里竞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包括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劳动者和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劳动者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劳动者之间的竞争使工资水平降低,企业之间的竞争使工资水平上升,最后劳动者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形成一个均衡价格。企业如果把工资水平定得过低,劳动供给就会不足,如果把工资水平定得过高,劳动成本又会过高,通过竞争和比较最后只能选择趋近于社会平均的工资水平;劳动者工资要求如果过低则担心自身劳动不能充分实现,如果过高,又怕找不到工作,通过竞争和比较,最后也只能接受平均工资水平。劳动者和企业共同接受的平均工资水平反映了各个行业劳动者的实际素质和各个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