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首先,从方法的整体性来看,毋庸置疑,世界观、方法论是理论学科建设的立足点,这是不能改变的。没有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就没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就没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方法的整体性是通过具体的方法如理论原理、理论发展与理论运用相统一的方法,理论、与现实相统一的方法来贯彻和运用的。
其次,从的整体性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在的六个二级学科存在着研究差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联系进行综合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规律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所形成的、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成果进行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其基本思想进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对“三个选择”及其规律进行研究;思想学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差别构成联系。六个二级学科之问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以其基础理论的地位,为其他五个二级学科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其他五个二级学科,也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提供了研究和建设的目标趋向。二是前四个二级学科以其理论及理论与现实结合的研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整体,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历史发展中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种实际应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人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上的研究去向。
第三,从内在整体与外在整体相统一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都有着自身的整体性,如果我们把每一个二级学科发展的整体性看成是内在整体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范围内的其他二级学科发展的整体性就是外在整体。任何一个二级学科的研究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为基础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并且也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要求下来发展自身,从而体现了内在整体与外在整体的统一。
二、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为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社会和完善自身的思想武器。但是,这种意识形态的功能又是通过它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逻辑力量和学术价值魅力反映出来的,是在对科学真理的阐释中体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对世界各国者具有不可遏制的吸引力,关键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学术性同意识形态性统一在一起。
第一,从思想路线与逻辑主线统一的角度来理解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理论体系和实际运用。这一研究范围深刻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通过其理论价值的体现并深人人民大众之心而确立起在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身就蕴涵着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第二,从防止割裂马克思主义角度来理解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一诞生,就充分显示着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以其在时代和实践变化中不断发展创新的严密的理论体系、严谨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以其在人类思想史上不可逾越的知识成果和思想精华的地位,成为意识形态的。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理论界有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区分为“学术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和“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这种区分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当今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似乎学者可以专门从学术上去研究马克思主义,而宣传者则可以专门去讲解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割裂,肢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要贴近人们的思想实际、贴近人民关心的问题、贴近大众的生活,把理论成果转化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生动形式,从大众生活的角度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用大众熟悉的来回答人民关心的实际问题,这个过程不是没有学术含量和学术品味的。学术研究是宣传教育的前提,宣传教育是学术研究通俗化的载体。加强宣传教育不等于削弱学术研究,相反,加强宣传教育也不等于以削弱学术研为代价。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把握宣传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统一,把握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割裂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崇区分“学术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意义,也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