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伦理思想探析(2)

2014-04-19 01:02
导读:2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建设的原则 2.1“主体是人”的处理原则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应坚持一定的原则,恩格斯旗帜鲜明地反对那种把自然界


  2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建设的原则

  2.1“主体是人”的处理原则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应坚持一定的原则,恩格斯旗帜鲜明地反对那种把自然界视为异己和敌人,并采取排斥对立的态度他认为人类与自然界应采取“和解”的态度,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和谐共生。即使人类在为发展需要必须对自然加以改造、利用时,也务必时刻警醒到:人类自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自身的身体及其各个组成部分都属于自然界并且存在于自然界中。坚持主体性原则是处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也即是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坚持“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的原则。因为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生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实践就是人(主体)对外部世界(客体)的改造并从中获得物质能量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人的实践活动,从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人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自为、自由的主体性特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为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体现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由于人是主体,客体是为主体提供有效的价值的。没有客体,主体的地位也就会丧失。所以,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实践中,肩负保护自然的重任是人类的理性选择。

  2.2尊重保护自然的原则“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掌握、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尤其是在社会实践进程中,人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把握自然规律的客观性,自觉地掌握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来办事使自然为人类社会的利益和发展方向服务,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但是,由于人类随意践踏自然,滥用自然资源,使得人类也遭到自然界的无情报复,丧失自身的应有尊严,牺牲自身的长远利益而得不偿失。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在初期人类生产忽视对的保护而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随后环境对人类进行了无情的制约和报复。人类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损害了自然环境,人类在创造生存条件的同时也会损害人类自身的生存条件,因此,尊重、保护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永远不要忘记恩格斯的训诫,在实践中“学会更加正确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自然,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理性地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共生共长,决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盲目地“征服自然”。人类的活动必须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绝不能超越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否则,正如马克思所言:“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2.3“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自然的原则“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自然原则在生态危机的形势下尤其具有重大的意义。历史不过是有日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是人在时空中开展的实践活动,“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由此可见,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应有之义。“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一方面怍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只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积极地建造自然界,并且“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自然界。这就要求建造自然界的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的有机性、生命的繁荣性所产生出来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自然美是自然界的能使人愉悦的属性,是外在尺度和内在尺度的统一。从外在尺度上看,自然美就是生态美,在生态平衡的状态下,地球景观动物结构等的繁荣和谐的状态;从内在尺度上看,只有人能够在的层面上体会和认同A然界美的属性,破坏生态平衡也是对人类美感的破坏。因此,人类能够把对自然美的规律的认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技术的手段建造自然的本色,恢复自然本应具有的美感,这本身就具有的价值。

  2.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恩格斯不仅看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破坏,而且,也认识到导致自然界破坏的原因是现实利益和未来利益存在着矛盾,人类只满足于对现实的需求而忽视了人类行为对未来的影响。但是恩格斯并不认为这个矛盾是不能解决的,他说:“就是在这一领域中,经过长期的、往往是痛苦的经验,经过对历史的比较和研究,我们也渐渐学会了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的间接的、较远的社会影响,因而我们也就有可能去控制和调节这些影响。”马克思、恩格斯道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先声,发展应走可持续的道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要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马克思指出:“甚至整个社会,一个,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象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土地的持续利用,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像好家长善待孩子,关注孩子的未来成长一样,留给他们可以不断利用和发展的资源和空间,促使他们全面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试析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对马克思伦理思想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