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文革的起源—另一个“官方”版本的解读(2)
2014-07-26 01:06
导读:在毛泽东看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只能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不能采用任何包办代替”。由群众直接监督党和政府的工作,这不禁让人联想到57年的
在毛泽东看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只能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不能采用任何包办代替”。由群众直接监督党和政府的工作,这不禁让人联想到57年的鸣放,中共号召党外的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帮助党整风。不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那场“整风鸣放”只持续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便为更为凶猛的反右派斗争扭转了方向。鸣放的积极参加者少有人不带上右派帽子,经此一役,知识分子噤若寒蝉再不敢言。时隔九年,毛重焕活力,找到了“揭发我们的黑暗面”的“最好形式”——文化大革命。文革运动以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为标志,正式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到69年的中共九大已进入所谓”斗、批、改“的收尾阶段。那么毛泽东发动文革的政治诉求实现了吗?《报告》宣称本次大会是在文革“取得了伟大胜利的时刻召开的”,然而这是大可以质疑的。
二、准备
1967年是“全国全面展开阶级斗争的一年”,也是文革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年。先有造反派的“一月夺权”,再有军队支左和二月镇反,到了七八月间整个中国都成了武斗的火药桶。国家几近崩溃,文革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痛楚已远远超出毛当初“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的预想。毛所采取的措施已由放到收,以求重新控制运动的进程。11月6日,借十月革命50周年之际,两报一刊发表了《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的文章,该文总结了毛泽东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思想和论断,首次命名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最终在中共九大报告中给予正式的确认。
九大报告最为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将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列为其“继续革命论”的起点。这多少有点让人始料不及,《正处》一文的发表是在1957年,提出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学说。按流行的观点,该文是对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实在是看不出与后来的文革有什么瓜葛。然而1957年的确是个非常微妙的年头,此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不久,党的整风才刚起步又转向“轰轰烈烈”的反右派斗争。毛正是在2月27日第十一次最高国务(扩大)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连同他稍后的整风动员,应该说都是在扩大民主以揭露党阴暗面的真诚努力。接着就有了各地的学生、知识分子、民主人士等填平鸿沟、积极进言的动人场景,目标直指党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固有弊病。而后毛的态度转折之快力度之强却是一大谜题,通常的解释是知识分子的过激言论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石,超出了毛的允许范围,因而反击也是必然的。以5月15日《事情正在起变化》的写就为标志,毛的注意力从整风运动已转移到反击右派的另一面。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无论如何,知识分子鸣放的夭折同时也意味着毛旨在改变党逐渐脱离群众状况的努力的一次严重挫败。其后反右斗争的愈益扩大化,只是距离原来的目标更加遥远罢了。《正处》从讲话到6月19日公开发表,其间经历近四个月的时间,“一共修改了14次。”据薄一波的回忆,“修改,不仅是根据文章逻辑结构的需要,还有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及认识的发展变化。” 其中,“这段话是毛主席在看到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利用帮党整风的机会发动进攻而逐渐加上去的。”全段照录如下:“在我国,虽然社会主义改造,在所有制方面说来,已经基本完成,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但是,被推翻的地主买办阶级的残余还是存在,资产阶级还是存在,小资产阶级刚刚改造。阶级斗争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 正是在中共九大报告上,反复的引用了这段由毛后来增补的话,作为《正处》文“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的主要凭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