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回顾及评述(2)
2014-11-18 01:03
导读: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一)邓小平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思考过程 再现邓小平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时的思考过程,是一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一)邓小平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思考过程
再现邓小平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时的思考过程,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尽管如此,学术界还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1)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多国的失败,足以说明必须对该体制进行革命性变革;(2)社会主义各国对新的道路的探索都指向了商品(市场)经济,引起了邓小平对人类已形成的关于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的反思,结果,他认为,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一家独有,而是有很强的兼容性,能为社会主义所用;(3)基于对我国改革在经济、和思想观念上的多重任务之间相互关系的战略性思考,邓小平认为用市场经济来统领这三方面的改革,具有逻辑上的内在一致性,因而较容易形成改革的良性推进(许新三,2002);(4)邓小平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是改良而是革命的深入思考,促使他选用了市场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5)邓小平之所以选择市场经济,还考虑到了与
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陈志良等,1992)。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任何伟大理论的产生,都是创造者对世界某一事物长期观察并思考的结果。据此,有的学者考察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时,将视角伸向邓小平一生中与该理论创立有关的种种经历,如留法勤工俭学、莫斯科的大学系统学习、太行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探索等(聂运麟,1995),从而大大拓宽了对该理论的研究空间。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萌芽时间则是吴敬琏(1999)提出的:“邓小平为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闭幕讲话所准备的手写提纲中,就有‘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产品质量)来调节’这一条。显然,这里已经孕育了市场经济思想的萌芽”。[4](p.103)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阶段,龚金国等(1994)认为,这一理论“从提出、充实到完善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2、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p.6)聂运麟(1995)则提出二阶段论。“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12月至1987年2月。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邓小平强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在结合中应以计划经济为主……第二阶段是从1987年2月至1992年10月。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邓小平强调以计划经济为主逐步转变为强调以市场经济为主。”[6]
不论是二阶段论还是三阶段论,第一阶段都概括为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是因为邓小平1979年11月26日首次谈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就是这样说的。可见,这种划分是有充分依据的。但也有个别不同意见,认为如果仔细分析邓小平1978年12月至1979年11月间的改革思想及其实践活动,便可知道,邓小平之所以提以计划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是基于策略方面的考虑。因为这种提法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从而减少改革起步时上下的阻力,最大限度地争取更多的人赞成和支持改革,使市场取向的改革得以起步,以便打开计划经济的缺口,最终取而代之(许新三,2003)。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和基本内容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1)市场经济性质论
邓小平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都是手段”,把市场经济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中剥离出来,进而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是手段的认识,引起了学者们对市场经济是否是中性机制的进一步探讨。一种意见认为,作为运行机制的市场经济,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概念,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周新城,1994;毛立言,2002)。另一种意见则相反,认为把市场经济看成是一种与所有制、经济制度和产权完全无关的中性机制,不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有缺陷的(张宇,1994);认为无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际生活看,市场经济从来没有过独立存在的形式,它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相联系的(韩凤来,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