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2)
2014-12-30 01:12
导读:英国模式之所以在世界经济史研究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因为在世界所有国家(或地区)中,只有英国是“自发”地从传统农
英国模式之所以在世界经济史研究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因为在世界所有国家(或地区)中,只有英国是“自发”地从传统农业社会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的惟一事例。虽然任何国家(或地区)的近代工业化都离不开一定的外部影响,但是相对于其他任何国家(或地区)而言,只有英国的工业革命主要是在“自己完成的经济循环”(笛福语)的基础上发生的,从而带有某种“自立性”的色彩[注解:〔日〕大河入晓南:《英国的工业革命》,中译本,收于周宪文编《西洋经济史论集》,台湾银行1984年印行。]。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近代工业化,则或多或少地要受到先行者(特别是英国)的影响,甚至是紧随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法、德等国也不例外[注解:在研究工业革命发生的特定条件时,法国经济史学家克劳德·福伦说:“法国不是这一革命的原发地,按照一个普遍发生于西欧的过程,工业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英国输入并向英国仿效的结果。”德国经济史学家克纳特·博查特也说:“不列颠的经济发展对德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前引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4卷上册第1章《1700-1914年法国的工业革命》(福伦执笔)和第2章《1700-1914年德国的工业革命》(博查特执笔),2、66页。]。至于更晚出现工业革命的国家(或地区),其近代工业化受先行者的影响就更为巨大和明显。由于英国在世界经济史上的这种特殊地位,其经验对于研究近代工业化的产生和成功的历史,当然具有无可比拟的意义。
其次,英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成功转变的经验,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普遍规律相一致。根据这些规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再生产的扩大。虽然再生产存在于一切社会生产之中,但是在近代工业化以前,社会再生产主要是简单再生产。只有到了近代工业化时代,扩大再生产才成为社会再生产的主要特征。因此由工业化以前的经济向近代工业化经济的转变,实际上就是以简单再生产为主的社会再生产向以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社会再生产的转变。而这个转变,也就是工业革命。
社会生产可以分为生产资料生产(主要即重工业)和生活资料生产(主要即农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而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在简单再生产中,生产资料生产所占的比重很小,而且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基本上保持稳定。但在扩大再生产中,这种比例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生产资料生产所占的比重较前有明显提高。因此在社会再生产迅速扩大的时候,生产资料生产扩大的速度往往比生活资料生产扩大的速度更快。正是因为如此,虽然一般认为英国的工业革命以纺织业为先导,但实际上在这场革命中起更大作用的却是重工业的迅猛发展,即所谓煤铁革命。如果没有这个煤铁革命,工业革命是不能想象的。
扩大再生产中两大部类关系的变化,存在于任何国家(或地区)的传统农业经济向近代工业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但只有在英国表现得最为清楚。因此英国经验在近代工业化研究中的重要性,当然也自不待言。从此意义上可以说,以英国经验为基础的近代工业化模式,正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所揭示出来的那些普遍规律的具体化。如果我们在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近代工业化问题进行研究时,不用英国模式作为体现这些普遍规律的具体参照,那么我们又能用别的什么模式作为参照呢?这一点,对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研究也至关重要。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近代工业化并不可能背离上述普遍规律,另一方面则因为我们认为中国的近代工业化不完全是一种外源性发展,换言之,在近代西方到来之前,中国已经出现了与近代之前西欧相类似的发展,而这些发展为后来的近代工业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因此对于明清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说,使用英国模式作为最主要的参照不仅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
大学排名 (二)英国模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