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8)

2014-12-30 01:12
导读:从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来说,扩大再生产需要重工业有较快的发展。但是在一个发达的地区分工体系内,并非每一个地区都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重工业。在



从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来说,扩大再生产需要重工业有较快的发展。但是在一个发达的地区分工体系内,并非每一个地区都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重工业。在中国地区分工的体系内,随着东北、华北的进一步开发和南北海上贸易的进一步加强,江南确有可能获得扩大社会再生产所必须的生产资料,从而实现由“发达的有机经济”向“矿物能源经济”的转变。不过,由于这个前景只能在中国主要地区的共同发展中实现,因而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由于不确定因素太多,所以这种可能的前景即使能变成现实,也将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


三 资本主义萌牙理论与英国模式

在以往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坚信明清中国经济的发展走的是一条与近代早期西欧相似的发展道路,并且最终将要发展为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的这个立论基础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理论对明清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看法,是以英国模式为代表的西欧道路具有无可置疑的普遍性为默认前提的。


然而,首先,以往所认为的西欧道路对中国历史的普遍意义,却并未经过验证。因此以之作为研究的默认前提,其实只是盲目套用英国模式。从方法论上来说,这是一种预设结论的先验性研究方法,其实质是想要证明西欧道路在中国土地上的重现,而不是发现中国经济发展的真正特点。可是,要是不去发现中国自身的特点,那么我们的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


其次,作为资本主义萌芽理论核心的历史发展观,是建立在一种对英国模式的过时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如前所述,英国模式所赖以建立的基础是英国经验,而过去对英国经验的认识颇有偏差。在这些偏差中,最严重的是认为英国经验表现了一种历史的必然。随着对英国工业革命史研究的深入,这种历史必然性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质疑和挑战。如果以工业革命为开端的近代工业化对英国也并不一定是一种历史必然的话,那么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一定会发展成为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当然就更没有说服力了。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再次,作为一种经济成长理论,资本主义萌芽理论自身也有着严重的缺陷。从近年来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研究可以看到,英国模式所代表的近代经济成长方式,与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的理论所揭示的原理相符[注解:例如迪安指出英国工业革命是经济组织变革、技术变革和工业结构变革的共同结果,而诺斯则强调工业革命是一个组织变革和技术进步相互影响的过程。]。资本主义萌芽理论虽然也谈生产力,但其研究的主要着眼点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只不过是被作为生产关系变化的一个条件而已。这导致了一个与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相矛盾的结论:尽管明清中国生产力发展未出现突破(不少学者甚至认为停滞或下降),但是资本主义萌芽依然能够出现和发展,而且将必定会发展为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由此可见,在这种研究中,生产力实际上是没有多大地位的,而生产关系则被视为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似乎只要生产关系的变化不断发展,“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就可以发展成为“成熟的资本主义”。这种“唯生产关系”的看法,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事实上都是有问题的。


最后,以往国际学界中把英国模式普遍化,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中心主义史观的支配。时至今日,西方中心论者依然坚信西方所走过的道路是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必然之路。典型的例子如福山(FrancisFukuyama)在其名噪一时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一书中,依然坚定不移地宣称西方走完了一个历史过程,从而成为现代(与近代同义);而目前世界其他地区则正朝向这个方向,迈向历史共同的终点。但是在他笔下,那种将西方之外地区导向这一终点的动力,似乎与这些地区本身的历史并没有任何关系,倒是与欧洲密切相关。吉登斯(AnthonyGiddens)的说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其《现代性的结果》一书中,他明确宣称:“就制度而言,在近代发展中,有两种不同的复杂组织特别重要--民族国家及系统化的资本主义生产……从由这两种伟大的转变所导致的生活方式而言,近代是一项西方的工程吗?对此问题,直截了当的答案一定是Yes”。很清楚,吉氏所说的“现代”(即近代)的历史,是人们所熟悉的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史,而世界近代史不过是一个始于欧洲的全球化过程[注解:以上参见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及欧洲经验的局限》,263-264页。]。如果说明清中国经济发展必定走英国的道路,那么不是正好符合福山和吉登斯所说的那种必然性吗?
上一篇:论中东民族主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