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7)
2014-12-30 01:12
导读:然而,这种由市场扩大推动的经济发展,并不会导致工业革命的出现。琼斯(E。L。Jones)说欧洲人夺取了新大陆,获得了一笔“史无前例的生态横财”[
然而,这种由市场扩大推动的经济发展,并不会导致工业革命的出现。琼斯(E。L。Jones)说欧洲人夺取了新大陆,获得了一笔“史无前例的生态横财”[注解:E。L。Jones,TheEuropean Miracle:Environments,Economics andGeopolitics in the History of Europe andAsia,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Cambridge),1981年,84页。]。而英国又夺得了其中最好的一份--北美,这笔横财使得英国推迟了斯密所说的“经济增长极限”的到来。但是英国突破斯密型成长的内在限制,并不仅是靠通过海外扩张而攫取新的资源,甚至也不仅是靠通过制度变革,而且靠
世界史上无有前例的矿物能源的大开发[注解:见前引Wrigley,Continuity,Chanceand Change:the Character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inEngland,115页。]。在此意义上说,由于缺乏煤铁资源,江南不可能出现能源革命(以及材料革命),因此当然也不可能发展到近代工业化[注解:前引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00-1850年》第7、9章。]。
(三)江南出现近代工业化的可能性
那么,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明清江南经济的发展就必定不会走向近代工业化了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只能说: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很小。
因为制约江南扩大再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能源与材料的紧缺,因此如果能够大规模而且有保障地输入廉价煤铁,那么也并非没有可能走向近代工业化。从清代中国沿海地区的发展来看,江南通过输入煤铁来缓解其能源与材料匮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就与江南有水路可通的地区而言,清代中期山东的淄博煤矿所产煤炭中已有一部分远销到南方[注解: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2卷,三联书店,1957年,156-157页。]。特别要指出的是,华北与东北的重要煤矿--河北开滦煤矿和辽宁本溪煤矿,不仅贮藏量大,易于开采,而且位于海边,产品可通过较为廉价的海运到江南。河北开滦煤矿早在明代就已开始开采[注解:全汉NFDF4#骸肚寮疚鞣ㄊ淙胫泄前的煤矿水患问题》,收于全氏《中国经济史论丛》,新亚研究所(香港),1972年。],后来虽未有发展,但光绪初年以新法开采后,“所出煤斤极为精美,……价值又廉”[注解:张焘:《津门杂记》(收于《小方壶舆地丛钞》9帙),卷中“开平矿务局”条。],大量运到上海供应江南制造局。辽宁本溪在乾隆时代已建成煤窑23座,所出生煤“价廉用省”,因此“运贩附近各处”[注解:引自韦庆远、吴奇衍、鲁素编《清代的矿业》,中华书局,1983年,486页。]。近代江南所用的煤主要即来自以上地方。此外,东北的冶铁业,早在清初就已有一定规模[注解:田中宏己:《清朝兴隆满洲矿工业--红夷NFDF5V谱髦行摹罚《史苑》34卷1号。]。而到乾隆时代,东北又开始使用焦烟煤来炼铁[注解:丁格兰(F。M。Tegenren):《中国铁矿志》,农商部地质调查所1923年印行,217页。]。这意味着冶铁业可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东北的鞍山、抚顺两大煤、铁矿藏,相距很近,是理想的煤铁工业发展地。这里的煤、铁19世纪末已开始用新法开采,在20世纪前半期成为东亚最大的煤、铁生产地。除了华北和东北沿海,长江中游也具有煤铁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汉口在乾隆时就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铁器制造中心之一。到了洋务运动时代,汉阳凭借大冶铁矿与萍乡煤矿的矿藏,于1884年建成东亚第一个近代化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注解:到1910年,汉阳铁厂年产生铁近15万吨,钢材5万吨,钢轨及附件2.8万吨,相当于当年中国钢铁进口量的4/5。参阅吴承明《早期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外部和内部因素》,《教学与研究》1987年3期。]。这些煤、铁矿藏的开发前景颇为光明,预示着江南通过水运大量输入煤、铁并非不现实。因此,江南通过输入煤、铁来建立一个有一定规模的重工业,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注解:这种情况在英国就出现过。英国虽然盛产煤铁,但在18世纪末之前,由于尚未掌握炼焦技术,炼铁木炭又供不应求,所产之铁不敷所需;同时,炼铁技术落后,不能生产品质较高的条铁;因此英国不得不在少量出口生铁的同时,大量从瑞典和俄国进口条铁。因此芒图说:18世纪中叶以前英国金属加工业之所以保有生气,是“多亏输入瑞典或俄国的铁”(保罗·芒图:《18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223页)。波梁斯基更认为:“如果没有18世纪〔俄国〕乌拉尔的铁,英国工业革命本身就不可能发生。”(波梁斯基:《外国经济史--封建主义时代》,中译本,三联书店,1958年,380页)又,英国的煤矿多在北部与中部,而经济中心却在东南部,长久以来一直不得不大量海运煤南下,故有“海煤”之称。对于英国经济中心地区--英格兰东南部来说,其经济近代化所需的煤是输入的。因此从外部输入煤铁以补充本国生产之不足,在近代早期英国的经济发展中就曾起过重要作用,从而也对其近代工业化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