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3)
2015-02-15 01:53
导读:美国将军格罗夫斯,是美国在“二战”中组织原子弹研究、制造的总负责人。他在战后写的回忆录《现在可以说了》一书中,详细谈了这方面的情况。他们
美国将军格罗夫斯,是美国在“二战”中组织原子弹研究、制造的总负责人。他在战后写的回忆录《现在可以说了》一书中,详细谈了这方面的情况。他们研制过程中的失败和浪费不少,耗费的资金、电力、物资极巨,任何大资本家也承受不起?只是因为有政府力量,才取得重大突破,重大成就。电子计算机、核技术、电子工业技术、光技术、合成材料、喷气式飞机、通信技术、机器人等等,都是在“二战”中发明或取得重大进展的。对现代科学起了巨大作用的“新三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也是在“二战”中形成的。
“二战”结束后,美、英等国把战争中取得的科研、科技成果,转入民间企业(资本家的企业),于是爆发了一场“新技术革命”(西方又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工业生产力迅速提高,有的产业是成倍提高,而生产同,样产品所消耗的能源、原料、材料却大幅度下降。(苏联和中国长期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不善于把军事科研成果及时转入民用,这个问题后面再谈)
“新技术革命”给西方资本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深刻变化。
工业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后,一、既可以便资本家取得高利润,又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人工资;二、工业中的体力劳动人员大为减少,科技人员和经营人员大为增加,促使“白领阶层”、“中产阶层”扩大;三、第三产业扩大(美国占63%),第二产业(加工制造业)相对缩小,现在美国只占34%。产业工人在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降到30%以下。
可是,并非每个行业都能同等享受“新技术革命”的成果。“新技术革命”在各行业的应用和效益很不平衡。能够使用新技术的行业,生产效率成倍增长。包含着复杂的新技术的新型产品,附加值很高,被称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的采矿、冶炼、
服装、玩具、制鞋等等行业中的许多工序,很难使用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就没有那样大,相对而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前一类工业大幅度提高工资,势必拉动社会工资水平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了职工工资仍有高利润,“劳动密集型产业”若要同等提高工资,就没有多少钱可赚,甚至会亏本。于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被称为“朝阳工业”;后一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处境困难,被称为“夕阳工业”。
大学排名 60年代初开始,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产业大调整、大转移。美、英等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型的“夕阳工业”转移到国外,自己着力发展费力少、耗能少、消耗原材料少而赚钱多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使美国、英国更富。
高新技术产品究竟有多高的利润率,资本家严格保密,外人很难弄清。仅举一例:我的一个亲戚在飞机制造厂工作,80年代中期,他们与苏联同行交往交流时,发现苏联生产的一个用于飞机上的小部件,质量优于英国产品,想向苏联购买。苏联人不会做生意,报价100美元一个,只有英国同样产品的价格(卖给中国是1000英镑一个)的十二分之一。我方谈判人员故意说贵,苏联人赶快降到90美元一个,他们说:不能再降了,我们的生产成本是80美元一个。由此可见,英国把这个小部件卖给中国,其利润至少是十倍。我们不能不买他的,因为我们造不出来,或者造出来的质量不如他的好。
算美国、英国工农业产品的总产量和人均产量,比我们高不了很多,而他们的消费量、生活水平比我们高许多倍。原因就在于他们用价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换我们这些国家价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日本人在60—70年代有一句形象的话:日本运一轮船货物去美国,美国运给日本一箱(集装箱)货物就抵了帐。
由于各国的科技水平、工业水平、工艺水平、劳动生产率相差很大,美国淘汰的“夕阳工业”,在第三世界国家却是先进的、很赚钱的“朝阳工业”,争相引进。
美国的产业大转移,首先转移到日本。日本很精明,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挣取外汇,积累资金,运用政府(通产省)力量组织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到70年代,日本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强大了,也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这是第二次产业转移,主要是移向韩国、台湾、香港等地),自己着力发展赚钱多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现在进入第三阶段,向我国沿海省市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