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关于政治改革和民主化的(3)

2015-04-23 01:00
导读:在对村和乡镇民主选举研究过程中,学者们也发现,实际上单纯的自下而上民主化道 路也走不通。因为基层的民主实验如果得不到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

  在对村和乡镇民主选举研究过程中,学者们也发现,实际上单纯的自下而上民主化道 路也走不通。因为基层的民主实验如果得不到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或至少是 默许,也难以持续下去。村民自治和“两票制”选举 农村 党支部书记之所以能够持续开 展,与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所遇到的困境与缺乏 上级政府的有力支持直接相关。因此中国的民主化道路实际上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 结合的道路,民主化的进展有赖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民众的共同推动。
      四、从法制到法治
  中国是一个有着长期人治传统的国度。专制主义统治是一种典型的人治, 法律 是专制 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尽管有法制的人治和没有法制的人治有着很大区别。中国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盛行的是一种没有法制的人治。饱受“文革”之害的第二代领 导人,对人治传统和践踏法制的行为深恶痛绝,他们明确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目 标。在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过程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法制的认识不 断深化,他们针对现实中有违法制的种种现象,提出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思想。
  
  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特别是法学界围绕人治和法治、法制和法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 的讨论,阐明了法治和人治的区别以及法制和法治的区别,提出了建立法治国家的目标 。1992年党中央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法学界明确提出市场经济是 法治经济的命题,要求实行法治,依法保障产权和契约的实施。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步伐的加快,法学界要求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呼声日渐高涨。在学 术界的推动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下,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终于明确提出了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这是一个 历史 性的飞跃,标志着中国正在告别人治的传统,迈 向现代法治国家的行列。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十五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后,国内学术界关于法治问题的研究进 一步深入,学者们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一是区分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目标,指出 实现国家的法治化,使国家受法律制约、依法办事是现阶段的紧迫任务,而实现整个社 会管理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的法治化则是一个更为长远的目标。二是提 出宪政主义原则,主张用法律特别是宪法限制政府的权力,建立有限政府。三是提 出依法(规)治党的概念,认为依法治(规)党是依法治国的必然逻辑延伸,是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四是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一些具体建议,如 建立宪法法院,实行司法审查甚至违宪审查;建立垂直管理的独立于地方的司法系统; 强化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监督权等。



  从健全法制到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转换,在实际生活中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公 民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民告官的案件逐步增多。其次,在实体性法律之外 ,各种程序性法律也日益增多。2000年通过的规范立法程序的《立法法》就是这方面的 一个典型例子。第三,各级党和政府的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意识明显增强,对司法案件 的直接干预逐步减少。第四,司法体制改革开始提上议事日程,旨在保证司法公正和司 法独立的各种改革方案都在讨论之中。
      五、关于政治稳定的讨论
  变革中社会的政治稳定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导 致政治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有那些?在政治稳定趋于脆弱之时民主化政治改革是否应当缓 行?这些问题都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影响政治转型期中国稳定的因素很多。按照萧功秦的看法,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改革 中期。如果说意识形态冲突或者说政治理念冲突是改革早期政治冲突的核心的话,那么 改革中期的基本矛盾则是利益分化与社会整合程度之间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具体说来, 改革中期出现了一系列结构性问题:软政权化、贫富两极分化和分利集团化、游离态的 社会动员日益增多等。围绕这些问题可能产生的意识形态论争包括:先富论与均富论之 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民主制约论与权威制约论之争。改革中期,社会冲突中 最具危险的是知识分子中的“新左翼”力量与下层民众的不满情绪相结合,形成一种以 “左”的民粹主义思潮为号召的反体制运动。 目前 在人民内部矛盾中影响社会稳定的几 个全局性的问题主要是:贫富差距包括群体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行业差距都在 拉大,国企减员增效与职工再就业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干群矛盾突出,主流意识与非 主流意识的矛盾等。总之,失业问题、腐败问题、贫富两极分化等,已经成为影响转型 期中国政治稳定的重要问题。
上一篇:东亚威权政体转型的现代化启示(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