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关于政治改革和民主化的(4)
2015-04-23 01:00
导读:在政治稳定受到转型过程中各种结构性问题严重困扰而趋于脆弱的情况下,民主化政 治改革是否应当缓行?对此,学者们的回答有很大的不同。萧功秦反对
在政治稳定受到转型过程中各种结构性问题严重困扰而趋于脆弱的情况下,民主化政 治改革是否应当缓行?对此,学者们的回答有很大的不同。萧功秦反对他所称的“民主 制约论”(具体表现为人大议会化),认为这会引发政治动荡。他坚持“权威制约论”( 具体体现为执政党权威),主张靠强有力的执政党推行“法家”式的强硬手段来克服“ 软政权化”与“规范贫乏化”,维护政治稳定。有的学者则认为,如果不搞政治体制改 革,不消除体制性的不稳定因素,或者政治体制改革只在外围问题上打转转,追求一时 的或表面的稳定,社会迟早会由于矛盾的积累而出现大动荡。有的学者指出,在变革中 社会维护政治稳态要有一套整体性的政治发展战略,具体内容应包括充分促进新社会秩 序的成长,全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积极促进程序性政治民主的发展等。有的学 者指出,应当树立现代的动态稳定观,把稳定理解为过程中的平衡,通过持续不断的调 整来用新的平衡取代旧的平衡。设计良好而条件成熟的政治改革更可能意味着新的平衡 状态的到来,后者可能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因此,应当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989年政治风波后,邓小平多次强调“稳定压倒一切”,“中国不能乱”,维护政治 稳定成为全党的共识。但针对随后几年中反“和平演变”愈演愈烈影响到发展和改革的 危险动向,邓小平及时发表“南方谈话”,指出“发展是硬道理”,“不改革死路一条 ”,重新将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拉回正确的航道。1992年后,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又重新启动,尽管90年代 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已不再突出党政分开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确立了“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现 代稳定观,努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极发展基层民主,逐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 参与。2001年江泽民同志发表了重要的“七一讲话”,在该讲话中强调要积极发展党内 民主,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这表明,推进党内民主已成为领导层推 动民主化进程同时维护政治稳定的重要策略。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让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需要的课程
我国军工企业如何走股份制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