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社会化(4)
2015-07-24 01:16
导读:有力工具。例如,“四人帮”长期控制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的大 权,竭力宣扬极左思潮,使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极度猖獗。许多优秀节目被
有力工具。例如,“四人帮”长期控制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的大
权,竭力宣扬极左思潮,使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极度猖獗。许多优秀节目被取
消,地方台的自办节目一度取消,只能转播中央电台的节目。电视节目单调、
枯燥,假大空的画面充斥荧屏。特别是农村中广播喇叭普及率较高,它传播的
错误的政治言论与政治文化信息极大地毒害了原本政治认知能力很低、承载着
较多消极政治文化传统的农民。
在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政治信息的强制性控制与引导下,社会舆论完全政治
化,并呈现出极不正常的舆论高度一致。“只有一种声音,只有一家之言,它
不受干扰地向下流,从不中断,因为这时的水潭是由哑然无声的回音板制造,
所以不过是些共振箱而已”。[7](p112)舆论高度一律主要表现为:毛泽
东、林彪、江青集团等少数人的思想意志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放大为群众言
论的主题;社会舆论的自主性为政治上层权力控制,其认知、价值评价倾向几
乎与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政治文化指向毫无二致;舆论的权威性表现为上层政治
掌权者的权威,其独立性完全丧失,根本起不到监督政治运行的作用。一言蔽
之,“文革”时的大众传媒与社会舆论在塑造畸形政治文化的政治社会化过程
中导致了“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恶劣后
果。
三、特定的政治符号
“文革”时期,政治符号泛滥成灾,其种类和数量迅速增加,政治社会化
功能变得极为扭曲,并得到强化。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政治口号。最典型的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还有简短的“打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倒某某”、“油炸某某”、“万岁、万岁、万万岁”、“反击”、“某某反动
堡垒”等等。这些政治符号把它携带的具有浓厚个人崇拜色彩和战争鼓动性的
政治信息快捷地通过直接刺激人们的听觉、视觉传递给接受者的大脑,形成特
定政治心理与政治意识等。
(2)文字类政治符号。这类政治符号主要指“大、小字报”、“红宝
书”(《毛主席语录》)、“红卫兵小报”等。“文革”中大、小字报满天
飞,绝大多数是用“把文字当手榴弹迫击炮使用的表达方式”[8]
(p6、14)来传播各种错误的政治言论。有的政治口号被“刷,刷,刷!刷满
大街刷上瓦”[9],成为造成强烈而混乱的社会政治氛围的重要原因之一。
“红宝书”则几乎是人手一册,是制造对毛泽东个人崇拜、肢解、歪曲毛泽东
思想、传播毛泽东错误的政治思想、塑造畸形大众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
(3)带有特殊政治涵义的政治图像。在“文革”时期这种政治符号的典
型代表是毛泽东的塑像、画像、头像像章及报纸、电视上的毛泽东、林彪等人
的照片、图象,还有批斗大会的现场照片等。当时,全国各地党政机关、工
厂、学校以及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有毛泽东的塑像、画像。人人争戴毛泽东像
章达到空前狂热程度。在携带与传递政治信息、塑造政治文化特别是政治心理
方面,这类政治符号比口号型文字型政治符号,更具形象性、直接性、持续性
和诱导性。它更强调感性认知过程,更紧密地与人们的情感相联系。它不需要
细致、精深的逻辑理解能力,只需直观的体认,就可以将其中蕴含的政治文化
内化于心,所以,图像型的政治符号对当时广大文化层次较低的接受者具有强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大的同化作用。
(4)体态型政治符号。这主要是指“忠字舞”、“早请示、晚汇报”、
每天三鞠躬等。其政治社会化作用主要在于强化民众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消
蚀他们的政治自我意识与独立政治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