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社会化(7)
2015-07-24 01:16
导读:的有效与成功,便形成了对思想专制禁锢进而形成对人的肉体的专制”。 [15]所以,可以断言,“文革”时期的学校教育对畸形政治文化的形成起了 重
的有效与成功,便形成了对思想专制禁锢进而形成对人的肉体的专制”。
[15]所以,可以断言,“文革”时期的学校教育对畸形政治文化的形成起了
重要推动作用。
五、家庭
从对政治文化畸形化所起的作用来说,“文革”时期家庭在政治社会化作
用极具特色。与政治学一般意义上讲的家庭政治社会化作用有很大区别。它主
要不是通过影响儿童的政治潜意识来实现,而是借助现实的内部政治氛围来影
响其所有成员特别是成年人的政治心理、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态度等个
体政治文化的诸方面,从而在造就“文革”期间的畸形政治文化过程中起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家庭成为当时社会政治大环境影响个人政治文化观念的中间环
节。诸多家庭氛围极端政治化,扭曲的政治观念与意识充斥于每个家庭成员的
头脑,阶级感情被置于维系家庭关系的血缘伦理纽带之上。社会上流行的“唯
阶级论”、“血统论”等错误观念造成许多家庭分裂。家庭成员或彼此划清阶
级界限,或因株连获罪。比如“给自己的爸爸写封公开信,批判他要‘扩大资
产阶级法权’,或许能换来一官半职”;“家庭里夫妻各怀鬼胎,正在相互揭
短”。这使得“夫妻决裂,父子异路,成为常见的世态”。[16](p39、4)
综观“文革”时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以上诸种政治社会化方式把基本相
同的政治文化信息以聚焦、辐射包围的方式传递给大众,强烈地塑造着人们的
政治认知、政治心理、政治评价标准与政治价值取向,使大众政治文化内容趋
同,结构走向畸形。这些政治社会化方式酝酿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的整个过程
都渗透着上层主导政治文化(主要是毛泽东错误政治思想与林彪、江青精英集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团的政治文化),以政治权力为后盾,强行改造大众政治文化的意图。从政治
文化接受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相近的教育水平、经济地位、社会与群体环境,
特别是其政治文化传统,如依附性的政治心理基础、较低的政治认知能力、唯
上是从的政治价值取向与思维模式等等与政治社会化所传递的政治文化具有相
当程度的亲合力与契合性。这些因素都使接受者对强大而霸道的主流政治文化
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意识不到传输中的政治文化中实际存在的强制性,对之
较多地吸取而不是舍弃,从而加速了对政治文化的理解、内化、认同、接受。
从这两方面看,与一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相比,“文革”期间的政治社会化具
有鲜明的强制性、社会性、快速性、持续性、特殊双向性(即一方面是主流政
治文化自上而下的强制性传输;另一方面则是大众对强制性传输的主流政治文
化表现出极大的认同与亲合)。这些特点加速了对政治文化特别是大众政治文
化的畸形化过程,进而影响到了整个政治文化的结构变动和功能指向。
注释:
(1)对于政治文化的确切含义,政治学界见仁见智。本文使用的是中观
政治文化概念,即政治实践活动在社会成员观念上的反映与积累,包括政治心
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政治意识、政治思想、政
治理论等。
(2)政治社会化是指一定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变动的过程。
(3)政治主体是在政治体系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种构成要素,它
是政治权力的载体和对政治运用产生主导作用的政治实体的总和。它有这样几
个层次:1、处于政治关系中的人,包括群体的个体;2、政治性组织;3、国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家政权及公共权力的物质附属物,即军队、监狱、法庭等。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